全球传感器市场2025-2035年技术趋势和市场预测
2025-05-09 DTechEx传感器是用于检测物理输入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以供处理的基础电子元件。全球每年生产数亿个传感器,广泛应用于通信、交通、工业、医疗、能源、消费电子及建筑领域。尽管传感器本身仅占大型电子企业年营收的很小部分,但传感器技术仍构成了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全球市场。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将突破2530亿美元
IDTechEx发布了最新的《传感器市场2025-2035:技术、趋势、参与者、预测》报告。根据IDTechEx预测,随着未来出行、人工智能、6G通信及互联设备等全球趋势催生新需求,至203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2530亿美元。报告特别提供按技术类型细分的十年期市场预测数据。
全球传感器市场十年预测(2025-2035年),按传感器技术细分。
资料来源:IDTechEx
报告指出,到2025年,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包括半导体、光学及传统换能器技术<机电、电化学类>)主导着全球传感器市场。这些商品化技术在汽车、航空航天、工业、消费电子、医疗及环境监测等绝大多数垂直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尽管成熟传感器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商品化市场的收入增长正陷入停滞,制造商日益将目光转向新兴技术与应用以寻求突破。当前推动创新的主要趋势包括:未来出行(自动驾驶、电动化及驾驶员状态监测)、物联网(IoT)扩展与人工智能融合、可穿戴技术普及以及6G技术的商业化。
随着关键传感器市场的新兴技术趋势发展,传感需求也在同步演变。传感器设计趋势聚焦于提升产品集成度与应用性能。新兴传感技术正通过以下优势参与竞争:更小的体积与功耗、多参数测量能力、更持久的续航、更高的灵敏度与精确度,并能适配新型设备形态。
未来出行将成为传感器增长的重要载体
传感器将在实现电动化、自动化、座舱监测、车辆互联及软件定义汽车(SDV)中发挥关键作用。出行领域的新趋势为各类传感器技术带来广阔增长机遇。例如,电动汽车的电池监测需要温度、电流、电压及气体传感器,而自动驾驶车辆则依赖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红外成像与摄像头技术。
随着车辆自主性提升带来的座舱交互变革,传感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红外(IR)、飞行时间(ToF)和雷达传感器可应用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座舱监测,以检测驾驶员是否专注路况。展望未来,增强的人车交互与生物识别认证将推动软件定义汽车催生"功能即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未来出行依赖传感器技术实现交通方式与驾乘体验的革新。
可穿戴设备曲折发展,传感器机遇犹存
可穿戴传感器技术涵盖多种类型,可集成于各类设备形态中。报告全面分析了医疗、消费电子、AR/XR及工业领域的运动传感器、光学传感器、成像模组、可穿戴电极以及力、应变、温度与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对比。
大规模可穿戴机遇日益稀缺。过去十年见证了智能手表、健身追踪器的成功,以及连续血糖监测仪(CGM)对传统试纸市场的颠覆。当前可穿戴传感器正转向更精细的利基市场,针对特定垂直领域的小型化、专业化需求持续增长。
物联网传感:落地时机仍是核心问题
物联网解决方案旨在打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智能设备。尽管物联网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物流、农业、工业、消费电子、建筑及医疗领域,但其发展速度始终不及预期。工业、环境与消费物联网仍是传感器厂商的重点布局方向。
工业物联网(IIoT)通过传感器网络实现工业数据采集、监测与分析。新兴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健康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工人安全防护、库存管理与物流优化。IIoT数据洞察可提升流程效率、安全性、生产力并降低运营成本。气体传感器是环境物联网的核心组件,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污染监测需求突出。日益严格的空气质量法规正推动高灵敏度气体传感器需求。
边缘计算为传感器带来的变革
近期高能效、高性能CPU的商业化进展正推动计算向边缘端迁移。在低延迟需求、能效提升及数据隐私考量的驱动下,边缘计算开始与物联网传感器深度融合。
边缘计算与神经处理技术的进步,正加速终端设备中边缘AI技术的崛起。边缘传感技术与边缘AI正形成协同发展态势,这种融合将为大多数应用市场带来具备预测和决策功能的自动化升级。
边缘传感技术在数据密集型实时应用中展现显著优势。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建筑的占用检测、工业物联网的预测性维护,以及医疗可穿戴设备的活动与生命体征监测。边缘化处理有效解决了海量数据传输的带宽压力,同时通过本地化数据分析增强了系统响应速度与隐私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