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这台数控机床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在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
犹记得,那是1958年的秋天,当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来到清华大学的车间参观时,等候多时的师生们热烈的欢迎了这位异国客人:没有用鲜花,没有用掌声,而是聚精会神的操作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床,加工着什么。
不一会儿,一块刻有“金日成万岁”五个字的钢板被递到了金日成的手里,他立刻饶有兴致的接过来,抚摸着,询问着。随后,又一块写着“毛主席万岁”的钢板被递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中。金日成主席对这一先进的技术赞不绝口。立刻题词留念。
这台完成了刻字的设备就是我国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由清华大学和北京第一机床厂联合研制。它是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结晶,在中国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纸页上,开始写下:第一台。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试制成功数拄机床。试制这样一台机床,美国用了4年时间,英国用了两年半,日本正在大踏步前进。当时“数控”这种尖端技术对中国是绝对封锁的。这台机床的数控系统,当时在中国是第一次研制,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机和较完整的技术资料。
参加研制的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学生等,平均年龄只有24岁。他们只凭着一页“仅供参考”的资料卡和一张示意图,攻下一道又一道难关,用了9个月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数控系统,由它来控制机床的工作台和横向滑鞍以及立铣头进给运动,实现了三个坐标联动。这台数控机床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机械工业开始高度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据当时参与其中的研究员王尔乾教授回忆道:“1958年是响应中央提出的“超英赶美”的一年,也是意气愤发、敢想敢干的一年,当年夏天研发工作开始了。这是我工作以来参加并负责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我在大学毕业前没有做毕业设计,根本不知道怎样做项目,加上当时对数控机床毫不了解,又查不到有关技术资料,因此心里七上八下,十分不安,生怕完不成任务。正好邹至圻教授从苏联考察回来,带来了一张A4大小的广告,上面印有苏联数控机床的照片,机床旁边有一个比成人稍矮的机柜,是数控系统,广告上还列了几条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但没有给出数控部分的结构框图(尽管如此,广告对我们还是有用的)。数控组的师生一致认为,要完成任务,谁也不能靠,只能靠我们自己,靠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大家根据机床的特点、加工要求以及纸带输入机的速度,确定了数控机的技术指标和结构框图:把刀具的三维运动轨迹送入数控机,由它转换成步进信号去驱动步进马达,使刀具按原定要求切削工件。方案经批准后,大家群策群力,在近半年时间内,师生九人完成了逻辑设计、单元线路设计、电源设计、生产图设计等生产前的全部工作(生产工作由系车间承接)。这段时间里,师生们经常加班到半夜,吃、睡在实验室,身体极度疲劳。”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在50年前却够得上一个攻关项目,竟然花去了九个人半年的工作量。五一前后,数控铣床的各部分开始组装、联调。铣床放在旧航空馆一楼的一个大屋子里。联调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数控部分没有抗干扰措施,只要机床或航空馆附近有较大功率电器的启停,数控工作就会乱套,让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我们手足无措,心里万分焦急。还是依靠群众路线,大家出主意,终于把难题解决了。”想起当初的日子,王尔乾教授眼里充满了回忆。
如今,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越来越快,各项核心技术陆续获得突破性发展。然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1958年的夏天,那群为了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发而废寝忘食的前辈们,他们的精神和态度,将永远支撑着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