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制造业行内人思考:浮躁的社会 匠人精神是一种奢侈

米筐投资       2016-09-14
   【中国机床商务网 国内新闻】国人海外出行/旅游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买买买——从奢侈品的包包、手表,到日常生活用的电饭煲、刀具,以及各类精巧的工艺旅游纪念品等等,去年的一则中国人漂洋过海去日本买马桶盖新闻更是引爆全民话题讨论,进而反思中国质量低劣的日常消费用品无法满足日益富裕的中产阶级。
  
  实际上,不仅日常消费品,汽车/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高精端仪器、类似一颗螺丝等零配件,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产品质量甩中国都不止几条街!
  
  我们惊叹于日本数百年的面馆和寿司店、羡慕瑞士几代人能潜心于手工作坊钟表行业、嫉妒意大利人能把玻璃艺术品一代代传承下来……
  
  以上都是我们这些年常提起的匠人精神——如何潜心专心专注的把一个小行业或产品做到极致,并成为一件值得赞赏的精美工艺品。
  
  中国为什么缺乏匠人精神,这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氛围有何关系?前几天见了一位在制造业内工作十年的朋友,他目前所处的行业是国家提倡和鼓励的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并且在这个公司干了近5年时间,一直负责行政和人力资源板块,他的观察和思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1、老板投资之道:只做赚钱的,没长远规划和坚持
  
  这家企业成立于2008年,当时生产农村用的电动三轮车。投资的两个股东之前做商贸生意,在行业日渐式微的背景下,眼前一亮发现了农用车市场这片蓝海,欣然重资于此。
  

 
  可现实无情打了股东的脸,因技术/生产/销售等原因工厂效益一直不温不火。2010年前后,看到国家开始推广节能减排,并支持电动车发展的政策后,工厂鸟枪换炮改成了新能源电动车厂。
  
  因有政策支持,遇到了猪也能飞起来的风口,工厂享受了各种补贴/税收优惠,也频频受邀参加各类新能源产业的各类会议/论坛,后被一个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地级市招商引资过去,在土地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并在当地建设了一座占地700亩、设计年产能20万辆的生产基地。随后,公司又引入了一家北方的汽车厂商作为战略投资者,提供技术、资金、渠道等资源。如此以后,公司在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采购、财政税费补贴等方面都占尽优势,发展也渐入正规,在行业内也开始小有名气。
  
  虽然如此,老板似乎并没把心思完全放在这个工厂上,他们又投资了保健品行业,同样请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电动车行业技术还不很成熟,当前都是以老年代步车形式销售给三四五线的县市居民,盈利主要是政府补贴,行业前景不甚明朗。因此趁着稳定的现金流,再投一些利润更丰厚的行业——毕竟赚取眼前的收益并能活下去更重要。
  
  所以,部分投资人/老板还是生意人,并不是企业家或想成为行业内标杆的领袖,他们看重眼前短期利润而非事业发展,自然也没长远的规划和坚守。
  
   2、员工跳槽之弊:仅看眼前薪酬,不考虑技能成长
  
  有段时间,公司要上新品建条新生产线,人资部马不停蹄的四处招人,甚至在市中心的某咖啡馆租了个房间面试南来北往的应聘者。
  

 
  有一个应聘者率直的聊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外省的一个工程机械厂做技术有4年时间,苦于家是农村而又收入不高(其实还好,月薪近6000元),所以一直都没在城里买房,可眼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就特别焦虑,迫于生活压力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只想多赚些钱能在城里有个安定的居所,他来应聘的目的就是为了涨薪水。当时公司急需人才,而他又技术对口,所以很快满足了他的要求,工资几乎是之前的两倍。
  
  当然,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因缺乏市场严谨调研、决策过于简单武断、盈利预期不容乐观,在生产线还没正式投产时,公司就决定暂停项目,随着而来的就是人员缩减。令人啼笑的一幕开始上演:曾经火烧火燎招聘的人资专员转而又挨个谈心一个个进行辞退,朋友在办公室很不好意思的向这个员工陪不是,但也无能为力。在拿了6个月的高薪后,他不得不另觅他处——谁料到会这么不长久。
  
  公司的战略方向、产品定位、以致技术研发、制造生产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影响某些人的职业生涯,公司的变化莫测,所以也能难培养足够忠诚的员工。
  
  社会剧烈变化期,工人因经济、生活压力,再加上缺乏基础保障,所以很难心无旁骛的安心钻研,并一生就职一个行业,也就很难成长为匠人,技术人员尚且如此,更别说一线生产工人了。
  
关键词: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