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床商务网 国内新闻】从北京市区出发,驱车向南行驶50公里就进入河北省,空气中弥漫着烧煤味儿。进入冬季一来,华北地区连遭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相继首发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警期间,将采取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业停产等措施。在充斥着重金属颗粒的世界里撞出一条条生存通道,顽固的PM2.5无孔不入,单双号限行,是否意味着,汽车是制造雾霾的罪魁祸首?
智能制造(图片来自百度)
雾霾的罪魁祸首
河北是中国的钢铁大省,至2013年河北生铁、粗钢和钢铁产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但另一方面,作为雾霾污染重灾区,河北唐山、保定、邢台、邯郸等地长期占据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排名前十,可见“偏重”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雾霾等严重的大气污染。
在德国战后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工业快速增长给当地带来了巨大发展,德国持续了100多年几乎不加任何控制措施的工业废气排放,而且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人类健康生态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成功治理。当时的德国和鲁尔工业区为治理雾霾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和紧急措施: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是帮助德国鲁尔工业区摆脱雾霾的主要手段之一,鲁尔工业区兴起于19世纪中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依赖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发展,1985年1月份出现了最为严重的雾霾,致使当地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20世纪60年代,鲁尔工业区开始进行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并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重建碧海蓝天,鲁尔工业区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愿景:绿色制造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雾霾遭遇如出一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日趋匮乏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解决这些全球性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为此,许多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更高,德国提出的工业4.0的愿景就是绿色制造,解决能源消费等社会问题。“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6月15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发展的必然选择。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穿心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绿色制造侧重降低消耗,智能制造侧重提质增效,两者相互补充,更相互促进,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