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中山本地一年能有100万元的订单就非常不错啦,今年预计有超千万元订单。”5月17日,中山市八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晏昌荣告诉记者,今年中山本地订单会有十倍增长,这主要是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2016年5月8日是国务院推出《中国制造2025》一周年的日子。在晏昌荣看来,2015年以来,中山装备制造业的激情已被点燃。
■“一口气”接了超千万元订单
“韩派电器一条生产线,8台Y28-500吨油压机设备;颉榕汽车单升机成型生产线5台设备;长富五金制品因扩产需求购置4台设备;元登系统照明1台设备;骏伟金属4台设备;广东德豪、志兴环保等在谈……”
用“红火”来形容八达今年前5个月的生意最恰当不过了。晏昌荣聊起上述这些“家门口”的生意一脸笑意。“上面这些订单来自黄圃、三乡、五桂山等镇区,都是中山本地企业,以前我们主要做外省,诸如福建、江苏、上海等,中山本地生意不多。”
晏昌荣说,《中国制造2025》推出后的一年来,他们的生意也确实好了很多。据他提供的一份业务单显示:截至5月16日,公司总订单为1700多万元,其中1至4月产值(已交货)已达700多万元。其中光中山企业已下订单就接近700万元。
晏昌荣认为,订单火爆的原因除了政策红利之外,还有就是企业机器换人的激情点燃了,再加上一些小的设备生产企业经过一番淘汰之后,整个行业“减肥”了很多,竞争更趋健康。
政策带来的红利,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感受很深。张帆介绍,硕泰是2015年1月签约落户中山的,当年3月把总部从青岛搬过来,2016年1月12日正式启动。令张帆意料不到是:硕泰原本计划今年全年完成3750多万元的产值,没想到前5月份就达到了这个数,提前半年多完成全年计划。
在张帆看来,中山对智能装备需求很大,过去设备主要依赖深圳、东莞等厂家提供,随着中山工作母机系列政策的出台,本地生产与使用设备的企业都有“甜头”可尝。
■国内设备与国外同台竞争
早在2015年,中山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本月市经信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山市工作母机入库企业名单,我市有93家企业入库。目前,全市共有工作母机入库企业316家。全市经省认定的工作母机企业有120家,其中省骨干母机企业达85家。
张帆告诉记者,这两年来,他跑了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等不少城市,发现中山对工作母机的支持力度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比如,中山企业购买本地工作母机产品用于技术改造或增资扩产,按不超过购买价格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
晏昌荣介绍,八达机械制造是我市第一批工作母机企业,已有客户享受到上述政策。他举了一个例子:三乡有一个客户买了8台设备,总价值312万元,按上述政策可以拿到了93.6万元的补贴,相当于购置8台设备实际只需支付218.4万元。
这一政策有效激发了需求方热情,同时也增强了设备生产商的研发投入热情。中山市津上同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绵军介绍,现在国内工作母机生产厂实力慢慢上来了,由于产品性价比提高,国产设备越来越好卖。
津上同程公司2006年成立,起初生产普通的数控机床,直到2014年才转向研发生产可使用一次性装夹完成车、铣、钻要求的复求零件加工的“走心机”设备。从普通数控机床到“走心机”,津上同程开辟了一片蓝海。
姜绵军给了记者一组数据:目前,国内做普通数控设备的企业有好几万家,而生产走心机设备的,在中山只有津上同程一家,珠三角只有3家,而且精密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2015年,我们花了上千万元从日本购进三台工作母机,以提升自身生产设备的能力,现在我们的走心机设备可以用来生产精度0.005mm以下(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的产品,广泛应用到手机、精密仪器、军工、医疗等行业,没有技术实力是没办法做到的。”
姜绵军介绍,2006年前,国内走心机每月的市场需求大概在5000台左右,这几年受到冲击,今年的市场需求大概为1500台/月,过去70%是进口设备,国内生产设备只占30%市场份额。“我们的目标是占国内十分之一的市场,每个月销售100台左右,3年内达到每月销售200台,致力打造国内走心机CNC机床第一品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