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复苏时,被称为“工业母机”的机床行业,就是最先感到春江水暖的“鸭”。不过,在知名的机床行业专家单锡林看来,这股暖意似乎还不够明显。“今年的北京国际机床展,表面上看阵容强大,空前火爆,国内机床工具企业都铆足了劲,展示出他们的五轴机床、卧式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线等新设备、新产品。然而我注意到,与之前相比,国外厂商却普遍缩小了展位面积,世界首秀、高端创新的产品并不多见,呈现出‘一冷一热’的特点。”单锡林说。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的机床行业老兵,单锡林曾先后在德国、日本、美国和瑞士等多家国际知名的机床或刀具企业担任总经理等职,参与了机床行业技术迭代的发展,自然也看到了中国机床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差距在哪里?
首先体现在基于应用的可持续创新。
作为“工业母机”,机床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小到手机、电视、洗衣机,大到汽车、高铁、航空航天领域等,都离不开机床。中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床的要求自然也越来越高。
在强规划指令、资源集约、专业分工下诞生的“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伴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冲击、技术封锁的阵痛,纷纷离场,留下仅有的几家在今天尚有一定的竞争力。国产高端机床的供给能力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不仅整机方面与进口机床有差距,在数控系统和核心功能部件等方面差距更大。“这其中,可能包括了计划经济落后观念的延续、对数量型发展模式的盲目追求、研发投入及信心严重不足、创新设计和实验手段缺乏、工业软件滞后等等。”单锡林进一步解释道。
“没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就没有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何谈自主创新的高端数控机床呢?”单锡林指出,“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即便我们制造出来的机床自认为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往往是十几年前在国外就已经开发并上市的产品,而且这些机床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而对于我们新推出的机床,目前尚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其可靠性和稳定性等都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事实也的确如此。长期以来,机床行业重样机研究、轻应用验证,往往样机通过验收即意味着项目完成,很少有人关注产品的后续应用、市场拓展,对企业创新产品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撑。这种创新模式往往只能满足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好产品是用出来的,无人使用就无从知道差距,没有应用场景,如何升级迭代?单锡林认为,如果以客户应用场景为标准来界定低端、中端、高端的话,应用于航天领域复杂零件的高精度加工,便可以称之为高端。而高端机床市场规模小、单价高,价格因素影响较小,国内企业在技术成熟度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缺乏了高端应用场景的锤炼,仅依靠企业自身、市场力量,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开拓难度很大。
该走哪条路?
好在这些年民营机床企业的发展,为机床行业增添了一抹令人期待的暖色。以海天精工、纽威数控、科德数控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剑指高端数控机床、五轴加工中心。作为科德数控母公司的大连光洋不仅仅发力高端五轴机床,而且在控制系统、转台何力矩电机等精密零部件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单锡林表示“一台好的机床,需要全产业链齐头并进,包括原材料、冷热成型、热处理、刀具、夹具、上下料系统、测量工具何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基础工业的全面提升。”基础部件决定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又决定主机性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迭代发展的行业,也是不太擅长穿越周期的产业之一,高档数控机床研发更是“高投入、低产出”,企业不堪重负,长期陷于“可靠性低、难以形成规模性应用、不能通过规模性应用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锁定之中,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对于民营机床企业的从业者而言,第一是要冷静,脑子不要发热;第二是要利用周期和规律,联合起来做事。”单锡林对民营机床企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2002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中国机床市场消费额在世界机床消费总额中的占比曾一度达到近40%,至今继续保持在1/3左右的水平。在高端领域,由于差距悬殊,国产机床可能还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而中端市场,一直是国产机床与进口机床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曾经濒临全面失守的领域,争夺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应是多数机床企业长期坚持的主攻方向。
“坚持主业,迭代创新,全球扩张,资本逐利。”单锡林用16个字,来概括他30多年来观察到的世界一流机床企业的经营理念。当前,从应用在航空航天、兵器、铁路、船舶的单件小批生产,到应用在汽车、电子、医疗领域的大批大量生产,机床行业除了经久耐用的可靠性,更发展出智能化、精密化、数字化、复合化、互联互通的要求。如何实现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是国内机床制造所需要达到的状态。
中国民营机床企业的发展之路,在于瞄准市场发展方向,解决客户痛点、难点,以打造品牌作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市场布局;中国机床产业的发展路线,在于防止发展模式同质化,加强技术路线的研发与创新。“我们这代人,必须有所担当,敢于创新,让中国的机床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单锡林表示。(转自:中国工业报 记者:霍悦)
凡本站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站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