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机床工具产业(1949-1958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奠立基础(1949-1958年)
1949-1952年,国家对少数工厂进行投入,迅速形成了机床工具的生产能力。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一五”时期),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通过打造“十八罗汉”等一批骨干企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奠立了基础。
分别是:
沈阳第一机床厂
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人民友谊厂)
沈阳第三机床厂
大连机床厂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
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
北京第一机床厂
北京第二机床厂
天津第一机床厂
上海机床厂
无锡机床厂
南京机床厂
济南第一机床厂
济南第二机床厂
长沙机床厂
武汉机床厂
重庆机床厂
昆明机床厂
二、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大规模建设(1958-1978年)
1958-197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也展开了大规模建设。
1958-1965年, “一五”期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一些建设项目在1958年后正式建成,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武汉重型机床厂。
1960-1962年间,形成了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等高精度机床制造基地,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到1965年,中国机床工业累计掌握的高精度精密机床品种已有5类26种,年产能力约500台,产品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满足了当时重点建设项目的大部分需要。
1964-1974年间,通过三线建设,中国机床工具工业改善了地区布局,扩大了骨干企业队伍,内地的机床工具骨干企业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9个,机床年生产能力由1600台增加到近万台。
三、改革开放与机床工具工业的转型(1978-2000年)
从1977年夏天开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
1、恢复性整顿(1978-1980年)
此时,全国拥有规模以上机床工具企业1400多家。到1980年,41家机床厂建起恒温车间共53000平方米。
2、“六五”期间走向市场化(1981-1985年)
到1985年,机床工具工业有25个企业先后同5个国家(地区)28家公司签订合作生产协议32项。
改革开放后,机床工具工业产品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79年机床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到1997年出口创汇达到28000万美元,是1979年的7倍。
这期间安排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8项,部重点27项,投资31170万元,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六五”时期起,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关键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促进了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开发。
3、改革迎来行业的转型发展(1986-2000年)
全行业有8个综合性研究院所、37个专业研究所与企业设计部门,形成了机床工具行业科研开发体系。除了引进技术外,还开始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力量,加快我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发展。
1988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CMTBA,简称机床工具协会)的创立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行业的一件大事,顺应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大背景,满足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行业自身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在机床工具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和境内外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高效交流平台。
四、进入新世纪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稳健发展(2001-2019年)
1、21世纪初期的高速增长(2001-2005年)
2002年全国产量达到23.10万台,其中数控机床24803台。到2003年,金切机床产量达到30.68万台,其中数控金切机床产量36813台。
此时,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出现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03年,全国机床工具工业国有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共1979个,产值747亿元人民币。
2、“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成就斐然(2006-2010年)
2006-2008三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实现27.1%、35.5%、27.5%的同比高增长。
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项经济指标陡然下滑。2009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降到16.1%。2010年,受相关政策影响,机床工具行业产销恢复了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达40.6%。
3、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2011-2019年)
自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金属加工机床产值和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生产大国、第一消费大国和第一进口大国。
五、关注未来发展 聚焦智能制造
2015年起,国家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10项战略任务和重点,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重点领域成为战略任务。同时明确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历史跨越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