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       2018-09-0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热点由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的实物消费向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优化调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供给市场逐步完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增长动力转换

(一)消费品由数量短缺向供给充裕转变,消费总量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为国内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需求强劲,购销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262亿元,年均增长15.0%。其中“六五”时期年均增长15.0%,“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4.0%,“八五”时期年均增长23.3%,“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0.6%,“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1.8%,“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3.8%,2016-2017年年均增长10.3%。

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首先使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较快,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类商品零售分别为22035和14557亿元,分别是1978年食品和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34和52倍,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7%。

(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初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格局不断完善。在国有商业转机建制,搞活经营,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公有制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1978年,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0%,而2016年,我国流通领域主要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中限额以上国有企业法人数量仅占该行业限额以上企业总数的1.8%,销售额占该行业限额以上单位全部销售额的4.3%,国有经济比重显著下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近200万家,占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70.1%,是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加,占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总数的1.2%,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生产与消费关系逐渐形成,市场和政府各就其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简政放权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显现。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自2016年10月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登记制度推行以来,全国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6万户,其中约三成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得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不断改善,市场在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国内贸易流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通过积极引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提高了商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买方市场”日益巩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大,需求向多元化和高质量方面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初步显现。

(三)大众消费引领市场发展,新兴业态消费方兴未艾。

居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主要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商品大为丰富,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宣告结束,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繁多、数量充足、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大众化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火爆,消费品市场向满足大众消费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方向迈进。众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方式灵活,顾客群体广泛、经济实惠等优点保持较快增长,对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3-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9.0%,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3个百分点,而限额以下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明显提高。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网络购物带来的操作简便、商品选择余地大、价格优势明显等突出特点,网络零售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互联网上网人数7.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亿人。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2014年增长1.6倍。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速约为30%。2017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0%,比2014年提高6.1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14年的27.5%提升至2017年的35.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由2014年的3.3个百分点提升至2017年的3.6个百分点,网上零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消费增长动力逐步转换。

 二、消费结构逐步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一)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商品内部构成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明显下降,反映消费升级的耐用品类零售额占比提升。具体来看,一是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2017年,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类值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用品类商品占比分别为14.6%和9.6%,分别比1978年食品、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降低37.2和12.4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6%和31.2%,分别比1978年下降28.9和36.5个百分点。二是耐用品消费增长较快。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分别为123.8、95.7和98台,而198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数量分别仅为0.6、6.3和0.2台。2017年,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为4.2万亿元,比1998年增长169倍,近20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车型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代表汽车消费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新能源汽车增势强劲。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025.3万辆,同比增长13.3%,比乘用车销售增速高1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售77.7万辆,比上年增长53.3%,增速明显高于狭义乘用车,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三是信息消费方面,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提高,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品消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到普遍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到4330亿元,是1999年的131倍,年均增长31.1%。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7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2亿户,比上年净增9555万户。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移动电话和计算机数量分别达到235部和81台,分别是2000年的12和8倍,2001-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15.8%和13.3%。

(二)消费结构加速转型,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供给端的长足进步,居民消费由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

在餐饮消费方面,国家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建设主副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众化餐饮企业,同时注重弘扬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中外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39644亿元,是1978年的723倍,年均增长18.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1978年的3.5%提升至2017年的10.8%。

在旅游消费方面,随着旅游产品多样性不断提高和旅游市场环境日趋改善,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出游方式多种多样,“小长假+年休假”拼假方式所占比例增加,周边游、短途游等出游形式同样深受欢迎,亲子游、海岛游、邮轮游等旅游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0亿人次,是1994年的10倍,年均增长10.3%。2017年全国旅游总花费约4.6万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据测算,2016年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2979亿元,比2015年增长9.9%(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2个百分点。

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559亿元,比1991年增长超过22倍,年均增长约12.9%;2012年以来我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12年总票房为北美市场的25%,而2017年已达到北美市场的77.6%。特别是国产电影市场发展良好,产量稳中有升,从2013年起,其市场份额保持在50%以上,其中,2017年达到53.8%,对唱响时代主旋律,发挥强劲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

(三)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区域结构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必然带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消费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对消费的快速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和消费环境持续优化等多因素带动下,城镇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4290亿元,是1978年的420倍,年均增长16.8%,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8%逐年提高至2017年85.8%。另一方面,为解决我国消费品市场发展进程中城乡不平衡等问题,国家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同时,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流通状况,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在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通信等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电子商务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17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1972亿元,是1978年的64倍,年均增长11.3%。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乡村市场占比逐年提高。2013-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9%,年均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高1.8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13.2%提升至2017年14.2%,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在城乡结构不断改善的同时,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向总体均衡转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市场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带动了我国部分地区的消费增长。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87570亿元、77475亿元、68099亿元和30762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339倍、208倍、177倍和143倍,年均分别增长16.1%、14.7%、14.2%和13.6%。从各区域占比情况看,呈现出东部地区先行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后期跟进的态势。东部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36.3%逐年提升,至“十五”末期的2005年达到最大值54.3%,从“十一五”时期开始逐年回落,至2017年为51.5%。与之相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分别由1978年的11.9、11.1和22.1个百分点,扩大至2005年的34.9、37.3和45.2个百分点,而到2017年分别缩小至30.2、32.8和43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向地区间总体均衡发展。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增强,供给市场不断完善

(一)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换。

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38.3%提升至2017年58.8%,40年间提升20.5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67.0%回落至2017年32.1%,回落34.9个百分点。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在行业增加值方面,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3倍,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6.6%提升至2017年的9.4%。

(二)市场建设成就斐然,助力“稳增长、惠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数超过1900万个,是1978年的18.4倍,年均增长8.7%;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数超过260万个,是1978年的22.3倍,年均增长9.3%。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由2000年的3087个增长至2017年的4617个,摊位数由212万个增长至335万个,营业面积由8262万平方米增长至29692万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2.4%、2.7%和7.8%。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逐渐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2016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私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中批发和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超过1.2亿人,比1978年零售商业机构的全部从业人数增长超过26倍,年均增长约9.1%;2016年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私营单位和个体户中住宿和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超过2200万人,比1978年餐饮业机构的全部从业人数增长超过20倍,年均增长约8.4%。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内市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消费仍将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