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记者采访获悉,青岛市委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本市将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以创新、服务和海洋为特色的新型经济结构,全市“僵尸企业”基本出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产品结构、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僵尸企业”分类处置
《意见》要求淘汰化解过剩和落后产能。本市将严格实施惩罚性电价、差别化排污收费等政策,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推进企业在优势产能、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电力电气工程建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到2018年,本市计划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外向型跨国经营企业。
本市还将分类妥善处置工业“僵尸企业”。对公司治理良好、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但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必要的、风险可控的收回再贷、展期续贷、并购重组等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对已停产半停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有序推动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对必须实施破产清算的,协商控制信贷退出的方式与节奏,制订清晰可行的资产保全计划,防止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
房地产“僵尸项目”也将妥善处理。对因形势变化或市场定位、规划用途、企业自身原因确实无法进行开发的已出让房地产用地,由土地储备整理机构收回后再次供应,或由政府平台公司收购后进行开发。对已存在的房地产“僵尸项目”,由区市政府通过招商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嫁接,引导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联合开发。对在建住宅用地规模过大或新建住房消化周期过长的区市,明显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直至暂停计划供应。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保持在17%左右。
文创等产业将“增重”
《意见》提出要突出市场导向,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本市将加快信息网络、充电设施、旅游休闲和健康养老服务等新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试点,到201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规划建设崂山山地户外运动区等产业聚集区,举办世界杯帆船赛等国际性活动,到2018年文化创意、体育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合计达到6%左右,以新需求引领形成新供给。
本市将培育大数据、网络传媒、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和业态,探索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
本市还将实施高端资源集聚工程,到2018年引进高校院所等高端研发机构8家以上;规划建设董家口港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和楼山物流中心等六大物流中心,提升浮山湾、唐岛湾、海泉湾、金家岭四大时尚消费区,建设中铁世界博览城、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集聚100家影视企业和500家总部机构;建设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城阳总部商务区等十大服务业功能区,培育2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到2018年全市服务业市场主体突破80万户,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每年新增700户左右;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左右;海洋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0%左右。
实施“标准化+”战略。研究制定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标准,构建先进制造业标准体系。率先研究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技术标准,提前开展大数据、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等科技密集产业和前沿产业标准研究。2016~2018年,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国家行业标准100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规范200项。
“六色金融”差异化信贷
本市创新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手段,建立“六色金融”机制,对企业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建立蓝色、绿色、白色、橙色、红色、黑色企业名单和数据库,实行差异化信贷管理和金融服务。
还将降低用地用能等要素成本,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可与地上土地使用权一并出让,在出让价格上给予优惠;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对优秀的初创企业给予50~15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大学等在青岛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符合青岛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根据《意见》,青岛市将加快脱贫攻坚,加大污染治理,加强人才引进,全面补齐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
不再直接投资新建公租房 110亿元助企业搬迁
7月20日记者获悉,近日青岛市财政局出台《关于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加快落实。
支持企业环保搬迁和对外合作,设立30亿元的青钢产业投资基金、110亿元的老城区企业搬迁发展基金和48亿元的海湾集团搬迁产业发展基金,保障企业环保搬迁和职工安置。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搭建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实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安排专项补助推动转型升级。设立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增货邮、国际航线、通用航空、航空工业和临空产业发展。
10亿小微企业转贷基金
支持企业融资。对企业上市过程中发生的券商、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项目咨询等中介机构服务费用给予补助。设立小微企业风险共担资金,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资助,进行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提供低成本过桥资金。
壮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增资3000万元,对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增资4500万元,设立首期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基金4600万元,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与国有投资公司共同出资,设立15亿元的大数据基金和5亿元的国信招商创业投资母基金。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45.5亿元落实市办实事
改革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坚持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适度扩大租赁补贴发放范围,2016年,市财政不再直接投资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鼓励通过购买、长期租赁等市场化方式解决。推进主城区棚户区改造。综合运用中央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贷款、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等资金和政策,全力支持主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
三年内增加地下综合管廊55.73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区域25平方公里。补齐民生与生态短板。2016年统筹45.5亿元用于落实市办实事,对涉及惠民政策方面的补助事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本报记者娄花
-国内年中经济调查“坏杠杆”难去“好杠杆”难寻
一边是大量信贷资源沉淀在高负债企业,钱拿不回来;一边是大把资金“攥在手里”找不到好项目,钱投不出去。记者近日在北京、浙江、辽宁等多地采访发现,去杠杆之下,金融机构普遍面临“坏杠杆难去,好杠杆难寻”的困境和尴尬。
信贷投放进退两难
“银行人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平安银行行长邵平直言,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正腹背受敌。某国有大行辽宁省分行信贷与投放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尽管知道一些企业负债率较高,但仍让其“借新还旧”来维持。
重重压力下,金融市场在去产能、去杠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近期债券市场接连出现违约事件,放大了信用风险,市场投资者抛售债券,变得越来越谨慎,债券发行难度越来越大。”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李硕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出于有无政府信用托底的风险考虑,银行特别是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银行大多去掉了民营企业贷款,将资金集中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
“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机构将资源分配给安全度相对较高的领域,看似不合理,却符合金融逻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但不同类型企业杠杆率分化加重,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增长,还会加大金融风险。
银行业敲响警钟
“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为银行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产能过剩和企业杠杆率高企,与过去几年银行高歌猛进、急速扩张信贷规模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已经在调整业务结构,平稳退出“坏杠杆”、合理增加“好杠杆”。
某银行北京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上半年各家银行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均予以倾斜,房贷利率优惠幅度也非常大。
给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同时,银行改变传统以信贷为主的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投行类、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更丰富的产品和更综合的服务,已是大势所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