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焦点】无人机监管困局:如何平衡安全隐患与产业发展?

小鱼时代       2016-08-11

 除了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探索使用无人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消费市场无人机的销量随之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在快速崛起的产业背后,无人机流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在迅速发酵。

  无人机是近两年科技产业最火热的领域之一。技术的快速进步让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同时价格也迅速下降到了普通家庭都可以承受的水平。

  除了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探索使用无人机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消费市场无人机的销量随之迅速增长。一些调研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中全球无人机市场将增长到上千亿美元的规模,在IT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智客君记得第一次看见这种东西是在《三傻大闹宝莱坞》

  但与此同时,在快速崛起的产业背后,无人机流行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在迅速发酵,从南京无人机撞上电线掉进地铁轨道,到深圳无人机高空坠落砸坏停在路边的汽车,从成都双流机场无人机阻碍航班停航,到台湾景区无人机砸伤人,无人机引发的安全隐患引起了包括空管部门等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注意。

  一边是产业快速发展,另一边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无人机到底应该如何管理?

  无人机热潮背后:低门槛带来高风险

  无人机安全问题的产生,与无人机本身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由于无人机的购买、使用门槛较低,飞行速度、范围却相对较大,这种矛盾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坠落伤人、损坏财物——现在流行的多轴螺旋桨无人机的抗干扰性能、抗强风能力都不够强大,实际使用中出现“炸机”,也就是意外坠落的概率是较大的。重达10千克以上的无人机从上百米空中坠落,一旦砸到行人或财物会造成很大损失。而且无人机的操作员大都未经系统培训,新手因操作失误造成“炸机”的情况相当普遍。


  侵犯隐私、窃取情报——无人机体积较小、飞行时声音不大,且移动速度较快,飞行高度可达数百米,配合机载高清摄像头可以轻易实现隐私窥探乃至情报收集的用途。相比之下,敏感单位对无人机的反制措施往往成本较高、执行起来也相对困难。

  侵犯隐私、窃取情报——无人机体积较小、飞行时声音不大,且移动速度较快,飞行高度可达数百米,配合机载高清摄像头可以轻易实现隐私窥探乃至情报收集的用途。相比之下,敏感单位对无人机的反制措施往往成本较高、执行起来也相对困难。

  飞行器发生空中撞击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是一张民用飞机撞鸟后的照片,血肉之躯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是铁头铁脑的无人机了


干扰民航飞行——过去几年中,全球各地都出现过民用无人机侵入机场空域干扰飞机起降的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差点就造成了严重的空难事故。无人机对民航业的威胁正在快速上升,如果不采取对应措施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被恐怖分子利用——对于恐怖分子而言,无人机是一种很好的工具。无论是用于袭击前的环境侦察还是直接携带武器发起攻击,无人机都能帮助恐怖分子更容易地实现目标,并在袭击后快速脱身。

  可以看到,如果不加强对无人机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以上问题将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被迅速放大,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为了让行业健康发展、尽可能减小其负面影响,社会需要推出行之有效的监管政策。

  鉴于民用无人机的诸多安全问题,美国航空管理局(FAA)从去年开始制定一项严格的管理政策,以将无人机的安全隐患控制在最小程度。


  在这项政策中,FAA规定民用无人机必须向政府注册,操作员也需要获得一项执照;消费娱乐用途的无人机飞行时必须避开人群和工业、商业设施,而商用无人机在人群上空飞行时需要有安全保障;无人机未经申请前只能在白天使用,高度限制在约120米以下,且全程都要在操作员视线范围之内飞行;无人机的重量需在约25千克以内,等等。

  不过,这项政策的草案从公布开始就遭到广泛批评,批评意见主要认为政策过于严格,大大限制了无人机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入门门槛并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前景。

  例如,采用新技术的无人机可以自主跟随用户飞行,无需手动操作并自动避开前进路线中的障碍物,但在FAA看来这种无人机根本就不能上市销售;城市中能够允许无人机飞行的空域过于狭窄,有些地区干脆就是完全的“无人机禁飞区”,几乎断送了这些区域进行无人机商业应用的可能性。

  除了政策条款考虑不周全,这项严格的政策也没有足够的措施来保证其能被有效执行。


  即使在美国,无人机未经许可“乱飞”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监管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监视所有的低空空域,往往只能在出现事故后才去亡羊补牢。没有有效的执行手段,再严格的管理政策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不得不说,无人机的监管正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政策放松,安全隐患就会增加;政策收紧,产业发展又会受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摆在各国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有效监管民用无人机,需要政策和技术双管齐下

  那么,无人机的监管真的成了一项无解的难题吗?有什么办法既能最大程度消除民用无人机的诸多安全威胁,又能让产业保持良性发展的势头呢?

  单从政策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够的。现代民用无人机是先进技术的结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自然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帮助。其实,只要充分利用相应的技术条件,无人机的监管难度自然会大大下降。


  第一,由于无人机都是由芯片进行控制,这就给强制注册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关部门可以要求所有销售的无人机都自带注册激活功能,开机使用前必须向官方登记操作员身份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激活操作,实现起来很容易,也不会给生产厂家带来过多的负担。

  无人机的大脑——控制芯片

  第二,现在主流的无人机基本都自带导航控制系统,甚至可以在指定的空域中自主飞行。官方可以发布统一的允许无人机飞行的空域地理信息数据库,并要求无人机厂商在导航系统中集成自动更新数据的功能。一旦无人机飞到禁飞区边缘,系统就自动强制飞行器转向离开,这样就可以避免操作员有意无意使无人机入侵禁飞区的情况了。

  第三,商用无人机应该被要求集成实时的飞行轨迹上传功能,随时向监管部门报告自己的飞行位置和状态。这样即便城市中有很多无人机执行商业任务,管理者也能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即时情况,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也可以快速反应。

  第四,无人机的“炸机”事故是难以避免的,但监管部门可以强制要求厂商或操作员为无人机购买第三方责任险,以在出现人员财产损失时补偿受害者。

  第五,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和认证可以完全远程化,全程通过网络实施。未来使用无人机的个人会越来越多,培训、认证手续过于复杂并无必要。

  除了以上五点技术措施,更进一步,未来无人机监管部门还可以成立大数据中心,像民航空管部门一样监控城市上空各种无人机的一举一动。发现有异常情况时监管中心可以直接命令特定区域的无人机自动降落在指定位置,或者向操作员发出管理警报。

  可以看到,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民用无人机完全可以做到安全和效率兼得,同时将管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当前阶段无人机的监管困局只是暂时的障碍,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部门的努力下,这一障碍终将被克服。

  他山之石:美国的无人机监管措施和经验

  1、美国航管局(FAA)最新政策中对无人机的管理要点

  55英磅(25kg)重量以下的无人机必须在FAA进行网络注册,注册时需提供操作员住址;注册后FAA会通过电子邮件寄送唯一编号,操作员需将编号粘贴在无人机上,并保留该份电邮备查;被发现没有注册就执飞无人机的操作员最高面临3年监禁、25万美元罚金。


无人机操作员需通过一项知识测试以获取无人机飞行执照。操作员需年满17岁,执照每2年更新一次。

  通常情况下无人机只能在白天飞行,飞行全程都要在操作员视线范围之内。

  无人机飞行速度不得高于100英里每小时(160千米每小时),高度不得超过400英尺(122米)。飞行时能见度需超过3英里(4.8千米)。

  无人机不得在机场周围5英里(8千米)范围内飞行。

  操作员可通过一款FAA官方发布的应用查询允许无人机飞行的区域。

  0.55英磅(250g)重量以下的无人机只要保证事故率低于1%即可自由使用,不受以上规则限制。

  在美国要想不被管,除非你玩的是像这样的无人机,还得是在保证事故率的情况下

  在美国要想不被管,除非你玩的是像这样的无人机,还得是在保证事故率的情况下

  2、通过技术手段监测无人机飞行状态的措施

  初级措施:简单的注册-抽查政策。仿照FAA的标准要求无人机操作员统一向管理部门注册并获得编号,自行将编号粘贴在无人机上备查。

  优点:政策简单,用于注册的信息系统建设容易、成本低廉。

  缺点:实际执行效果难以保证,且基本无法避免违规的飞行操作。

  高级措施:要求所有销售的无人机在控制芯片中集成唯一电子编号,并记录飞行时的全程飞行数据(包括路线、速度、高度等资料);生产厂商需在控制器内限制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高度;厂商需为管理部门提供读取无人机历史飞行数据的接口,历史飞行数据需设置为只读模式,不能被操作员自行删除。

  优点:一旦发生事故,管理部门可以从无人机历史飞行数据中获取相应证据。

  缺点:只能在事故或违规飞行操作发生后进行管理,难以对违规现象即时纠正。

  定时联网措施:要求所有销售的无人机在控制芯片内集成联网功能,每隔一定时间(例如48小时,或者在每次飞行前)与管理部门的网络服务器连接,下载最新的允许飞行区域地图数据并上传历史飞行数据。超过时限未连接的,无人机控制芯片拒绝飞行操作。根据联网获取的地图数据,无人机控制芯片在自身进入禁飞区域时自动规避或返航。

  优点: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统一发布的地图数据控制绝大多数的无人机飞行范围,并杜绝大多数的违规操作。

  缺点:管理部门需投资建设整套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向所管理的无人机发布最新的地图数据并收集所有无人机的飞行数据。设施建立成本较高,且维护工作较为复杂。

  全程联网措施:要求所有无人机在飞行中全程保持网络连接,随时将自身飞行状态报告给管理部门的网络服务器。出现突发情况时,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直接命令所有无人机降落/返航。

  优点:管理部门可最大程度实现对所有无人机的有效监管,随时掌握所有无人机的状态,根据需要临时划分禁飞区并立刻使禁飞区内的无人机离开空域;出现事故时,管理部门可以立刻定位事故位置、机型和操作员。管理部门可以对不同的无人机实行分级权限管理,按照需要给特定无人机临时飞行权限,或者临时取消特定无人机的飞行资格等。

  缺点:管理部门需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复杂的网络系统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监控,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以使无人机生产厂商接入这一系统;为了使无人机随时联入网络,电信企业需要为无人机提供专用的无线通信通道以避免网络中断的状况;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网络故障,所有的无人机都无法起飞。

  3.关于无人机飞行区域的划分建议

  市区内的无人机飞行区域可制定类似地面道路网络的航道路线,使无人机在统一的航道内飞行,避开人员密集区域或者敏感单位。

  郊外的无人机飞行区域控制可以采用划分禁飞区的方式,在禁飞区之外的区域无人机可以自主选择航道路线。

  由于技术进步,无人机已可实现自主飞行、夜间飞行,可以允许特定商业企业在一定情况下进行夜航操作和无人机自动飞行试验。恶劣气象条件(大风、雨雪冰雹、雾霾)时不允许任何无人机飞行以保证安全。

  如果实现全程联网的监管系统,可以对不同区域内的无人机实行不同的飞行速度、高度限制标准。例如市区内飞行的速度标准应比郊外的标准更严格。


关键词: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