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大疆成功背后的大学老师

月城清浅       2016-09-13

这是一名大学老师和他学生的故事,故事有点长但很精彩。这不仅仅是师生的故事,更关乎教育、科技、创业、产业。在这一切故事背后,他实现了教育与科技改变世界的初心。他成功地投资、孵化出大疆创新,他不断投资自己学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他设立清水湾基金和机器人产业基地,他要创办教育体系从孩子抓起。

  谁主大疆无人机?

  众所周知的大疆创新无人机公司,价值100亿美元。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4月28日宣布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投资,今年销售额稳过2000万元。专做水上特斯拉电动机的公司,今年获得清水湾基金、红杉资本参与投资的千万级别A轮融资。1999年成立固高科技公司,专门研究工业机器人中的运动控制。

  这些公司的成功,背后有个人,他就是李泽湘。李泽湘于1961年出生于湖南,有着多重身份。他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他的学生汪滔创办了大疆创新、李群自动化机器人公司、逸动科技,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李泽湘正在实践一条独特的创业孵化道路。


  早在1999年,李泽湘成立固高科技公司,专门研究工业机器人中的运动控制。那时他的学生汪淘有个兴趣,就是做消费级无人机。李泽湘支持他,给他建议,但并没有将工业机器人的任务强加给汪滔。

  大疆创新创立于2006年,于2009年左右开始营收。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经常考察大疆,回忆其崛起过程:“一开始是百万级,后来过千万,8000万,后来破了3亿,12亿,30亿,最后去年接近60亿。”这种爆发,抓住了一个航模升级、互联化和影像系统需求爆发机遇,也得益于国外电商销售平台的流行。

  李泽湘曾在农村呆过,看到农民一天只能洒七八亩,很辛苦,而且有可能中毒。现在大疆无人机喷洒,一个人一天可以作业1000亩,农药利用率大大提升。科技改变传统产业,精准农业有了无人机和机器人,完全有了可能。快速迭代过程中,大疆无人机击败所有国外对手,销售不断增长。

  创业之初,李泽湘考虑过很多地方,发现珠三角有给西方代工之后留下来的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成为优势。在珠三角买零部件,做模具、开模等,比美国、欧洲快三到十倍。晚上和师傅说一下,第二天就能拿到货。这就是制造业的资源优势。李泽湘声誉日隆,后来受广东东莞市邀请,落地松山湖,开办机器人基地,也是看中了东莞制造业相对集中的制造业资源。

  身为大疆董事长,李泽湘只在大疆占据少量股份,现在更多精力不在大疆身上,而是在找合适的人来大疆,让哪些人运作公司、管理公司。如果遇到问题,李泽湘会给出建议。李泽湘非常喜欢将团队拉出去开眼界,激发团队的好胜心。在大疆高速发展时,李泽湘带着大疆高管,去美国与苹果高管交流如何管理。

  2015年,李泽湘参与了大疆两个重大决策过程,并给出自己建议。一是在拿下国外市场后转向国内开拓,二是在消费级市场之外,进一步开拓国内农业植保领域。


从教育改革到创业孵化

  李泽湘生于1961年的湖南,1979年在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上大一,由美国铝业公司资助,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然后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攻读。1992年,李泽湘加入刚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李泽湘一直怀着教育改革的想法。他立足香港科技大学,帮且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做过一些教育改革。再后来,李泽湘与朱清时再推教育改革,却发现和朱清时理念不一样。李泽湘认为办大学不仅仅是停留在“自主招生,自授文凭”、“高喊去行政化”的表明工作上,而应像办公司一样办大学。办大学有一套自然规律,认识理解自然规律并接合本地实际,认清楚约束条件,一步一步地去做方有可能成功。于是在2011年,李泽湘与另外两名同事在《南方周末》上刊登文章,宣布退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改革实验。

  2012年底,红杉资本以几千万美元投资大疆创新A轮融资。这是李泽湘孵化的公司首次获得知名投资公司投资。这可谓是,教育改革之路渐渐关闭,孵化创业之路却柳暗花明。

  2006年,汪滔和朋友在深圳市成立了大疆创新公司,母公司放在香港,以借助香港的技术人才、低税制优惠等。在创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疆缺钱。为了活下来。李泽湘和学生们把产品提供给学校作教学设备,换回一些经费,并且找朋友圈里的一些投资者。“以前钱不是很多的时候,李老师每次发完工资,钱都会丢到公司里面去”。李群自动化联合创始人俞春华曾这样说。

  李泽湘团队搬到松山湖后,东莞市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解决了创业者一些非常现实的困难,而且周边有经验的人帮助团队一起壮大和管理。

  在2012年奇瑞汽车公司的一次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器人专家王田苗与李泽湘有过一次深度交流,认为李泽湘很多事情做得很超前,给他很多启发。王田苗曾利用北航的校友资源,做过一些孵化学生创业的事,但是有很多地方并不明朗。与李泽湘聊完后,王田苗回京后成立了与清水湾投资基金一样性质的创业基金。清水湾基金募集了3000万美元,LP中有红杉。李泽湘、张延亮等人组成的投委会决定基金去向。

  拿出钱来让一些年轻人发挥潜力和创造力,而不占太多股份,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华尔街投资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是天使风险投资,塑造了新型生产关系,释放了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

  或许,成立基金会形成一股风潮。为支持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创业孵化等各项基金即将纷纷涌出。据悉,由迈科技牵头成立的迈科技技术转化专项基金,专门用以解决企业“只要现成的”、没钱研发的窘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型。

  领衔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机器人找人

  今年上半年,李泽湘原本打算来北京亦庄参观一家载重能力比较大的固定翼无人机公司,就无人机多项应用做些交流。参观对象最后以商业上不便为由婉拒。大疆进入农业植保领域也引起国内另一家叫极飞无人机的紧张,双方目前在争夺那些有着大面积农场的用户。

  现在,以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中心,李泽湘兴趣搜索的眼光集中于三个圈层人身上。第一圈,是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学带过的学生创业公司,比如汪涛、潘宗良。第二圈,是李泽湘通过高校、论坛演讲吸引的学生,还有一些是参加机器人大赛、夏季培训的学生身上。第三圈,是从全球寻找,以千里挑一的标准搜寻来适合创业、有技术潜力人才和团队。

  张延亮就是他所找到的第三圈层的人,现在也正在为机器人产业找人。

  “等到退休有了足够的钱,要去中国办一所机器人培训学院,建立几个机器人测试场地,帮助中国完善机器人产业。”在2015年5月美国西雅图一个机器人大会上,张延亮这样回答李泽湘。那是他与李泽湘初次见面。当时的李泽湘已经是机器人专业方面的博士后。他创办过一个机器人方面软件的网站,累积了120万用户,卖掉后赚了一笔钱。

  第二天,李泽湘找到张延亮,说:“你别等退休了,明天回国我们就开始干吧。”


几个月后,张延亮从美国回到中国东莞,加入了李泽湘主导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担任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研亮负责搜罗全球机器人技术人才,并将他们带到中国东莞创业。

  当时,全球范围机器人产业都很火。资本市场反应最为直接。2014年之前,有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个巴掌能数得过来;2015年,一批机器人概念项目被打包装入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到今年,至少100家上市公司有机器人概念。目前中国机器人公司数量达到2000多家,但90%只能集成。国内技术人才有限,核心零部件依赖于国外进口,成本根本无法控制。

  2009年中国机器人是5500台,2015年超过5.7万台,平均增长超过45%。中国机器人产业落后于德国,更加落后于日本。而有实力的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富士康提出百万机器人计划,每年新进三四万台机器人。美的与日本安川机器人公司分别成立了美的安川和安川美的两家公司,相互持股,后控股了四大机器人家族之一的德国库卡公司。

  又一位加盟李泽湘领衔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成为李泽湘的追随者。他就是邓国军博士。邓国军从曾负责松山湖产业园主持招商工作,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落后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机器人行业发展需要人才,中国缺从核心零部件设计到研发、生产和调试的专业人才。

  整个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东莞市也不例外。而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整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用机器换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时势造英雄!东莞市请来李泽湘,提供场地、部分启动资金,帮助李泽湘和学生创业团队在当地立足。

  那些被李泽湘改变的人生

  受老师李泽湘影响,潘宗良在香港科技大学完成学业后,在2012年与另外三名同学一起走上创业之路,成立逸动科技,邀请李泽湘是董事长。逸动主要做水上电动推进器设备——有时被称为“水上特斯拉发动机”。借鉴榜样大疆,逸动也首选做海外市场。

  潘宗良是李泽湘机器人导论选修课的第一批学生。2008年,李泽湘要求开一门机器人导论选修课,但最初只有二三名学生报名,达不到最底要求七名而无法开课。于是,李泽湘写邮件给在校学生,并邀请包括潘宗良在内的若干名大一新生去办公室一起聊。就那样,潘总良认识了李泽湘老师,并结缘了机器人。

  李泽湘带着他们一起做实验,写教程,并从从美国以400美金一套价格购进教学组装件,让七个学生在课程结业时把组装件分别组装成一个四轮小车。结果,每个人拼出来的机器人都不一样,但李泽湘并不给出标准答案。潘宗良曾在电脑上输入一些程序,安装螺丝,然后使一堆机器照着人的指令去完成一些简单任务。这让潘宗良意识到,人可以控制机器人。

  优超科技发展遇上战略上摇摆时,CEO张增英会去找李泽湘问计,缺钱时则去找李老师借。所以,李泽湘既是创业导师、优超公司董事、也是“最大的业务员”。

  张增英和她老公曾是中南大学的老师,有职称、有房有车,生活安逸。但李泽湘从2010年开始鼓励张增英老公从长沙搬到沿海。最终,热衷于超声波相关技术的张增英老公跟着李泽湘辗转来到松山湖。2010年至2014年,公司以项目组形式存在。张增英老公热衷于各种超声与压电技术开发,做了十多款产品,公司不能聚焦。

  张增英最终把业务集中到两个项目上。一个是生产传感器,根据性能、成本和优超的研发优势,给客户三五天快速提供解决方案,保证现金流活命。另一个智能制造业,主攻特殊材料蓝宝石、陶瓷超声加工的重要零部件,保证未来几年发展空间。

  是李泽湘把张增英从象牙塔里拉出来,让其从老师转变为创业者、公司管理者。

  无论是潘宗良还是张增英,两位用同样的两个词形容李泽湘的词:大度,包容。

  李泽湘不仅是一位好的教书老师,也是一位好的创业导师。


学习硅谷,“一个国家最大的资源是人脑”

  《乔布斯传》作者艾萨克森还写过一本书《创新者》(TheInnovators》,主要讲述了信息产业奠基者和先驱的故事,包括谷歌创办者拉里佩吉、苹果缔造者斯蒂夫乔伯斯等等人早期传奇。这些创新者有一些共同特点,从小对科技好奇,喜欢玩,喜欢动手,知道如何与人共事合作,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创新。创造力是一个接力的合作过程,这是最重要的。

  李泽湘认为,美国顶级高校,伯克利分校、斯坦福,MIT等成就了硅谷,实现了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良性互动。但是,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高校下面是中学,中学、大学、创业已成为一个体系。而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不成体系的,从学校到创业是割裂的。

  美国有很多创新比赛,从中学就开始。发明家迪恩凯温,组织了一个美国中学生的机器人的比赛FIRST(For Inspiration recogn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每年参加比赛的学生有36万。FIRST是STEM教育的核心,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英特尔等大公司也组织各种创新比赛。在美国孩子成群地开动脑筋、动双手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地在捧着书本。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于是,至今仍然在大学里教课的李泽湘办教育的热情再次迸发。他注册了教育发展集团,打算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直到研究生,毕业后的创业。

  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与深圳、东莞之间互动,远远不及美国斯坦福与硅谷之间互动,作为一种弥补,李泽湘联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研究、广东理工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先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李泽湘被学生们称为“体制外最积极的爱国者”。

  7月19日,李泽湘拉来红杉资本沈南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等商界名人,在香港举办论坛,宣布搭建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李泽湘打算将已经在智能硬件和机器人领域积累的创业孵化往上再推高一层,打通香港、深圳和东莞之间产业、创新联系。

  世界范围来看,自然资源最好的地方,经济发展最差。整个东北,有石油、土地肥沃,如今经济不景气。而以色列,自然条件很差,地处沙漠,没有石油,缺水,周围全是敌人,以色列的邻居,地下有石油,地大物博,最终如何?

  李泽湘说,“一个国家最大的资源是人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