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乔任梁、张国荣没能跨越抑郁症 VR、AI等科技能避免这类悲剧吗

姚看江湖       2016-09-18

昨日(9月16日)晚间,一则不幸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传开:演员、歌手乔任梁在上海意外死亡,年仅28岁,经法医初步鉴定,已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亡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今日(9月17日),乔任梁经纪公司发讣告:对乔任梁的死亡表示惋惜,并提到他生前已患有抑郁症,在亲友的帮助下治疗有好转迹象,“却不料他用最决绝的方式摆脱不可承受之病痛,与世诀别”。

  该悲剧的发生,距离“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0日)过去仅仅6天。

  明星“陨落”,已在警示我们这“抑郁症”大国

  无独有偶。曾拍《夜半两点钟》、《兰桂坊七公主》及《我有我疯狂》等电影的香港女明星陈宝莲,于2002年7月31日傍晚,在上海静安区南阳路二十四楼的寓所跳楼自杀身亡,终年29岁,且遗下了刚满月的儿子。她生前也患有抑郁症,有过多次自杀和自残经历。

  2003年4月1日下午6点41分,华语/影视巨星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24楼健身室外的露台上徘徊了一个多小时后跳楼自杀,而自杀的罪魁祸首也是“抑郁症”。


乔任梁、张国荣、陈宝莲

  除此之外,因“抑郁症”自杀的还有翁美玲、陈琳、尚于博等明星,成龙、吴彦祖、郑秀文、杨坤、崔永元都曾自曝有抑郁倾向。而韩国相关统计显示,40%的韩国艺人患有抑郁症,30%的人甚至表示曾想过自杀。

  已酿成悲剧之一:韩剧《火鸟》在台湾和韩国都创下高收视率,但剧中女主角李恩珠却在2005年2月22日在自己家中割脉上吊自杀,年仅25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在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6%,目前已确诊的抑郁症患者为300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这3000万抑郁症患者只有不到10%得到专业的救助和治疗,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抑郁症,更没有进行过诊治。

  据心理专家介绍,引起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来自四方面: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三联生活周刊》对抑郁症的基本症状进行了总结:

  快感缺乏症:任何事物都无法带来快乐或喜悦,无论是财富、提升、或者成就。

  悲痛:悲伤、失落、无望,纠结,妄想。

  负罪感:为一切真实或虚构的失败自责,为自责而自责,为自怜自艾则自责

  自我伤害:伤害自己、割伤、自杀、以及其他形式的加诸自身的痛苦,自杀是年轻人的主要死因之一

  精神运动性阻滞:思考、走路、做任何事情都觉得疲惫不堪。走出任何一步都极难。从化学水平来说,这可能与多巴胺不足有关。多巴胺与其说是一种主管激励机制的荷尔蒙,不如说是一种驱动机制,驱动某种行为以获得奖励。一旦怀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也就无法获得这种荷尔蒙。精神运动性阻滞现象一旦减缓,自杀的可能性就会上升,因为你有了足够的驱动力。

  植物性症状:有人指责抑郁症患者是自作虐,软弱自私、不负责任,事实上,生理学数据显示他们有巨大的压力反应,甚至在睡眠状态中也是如此。

  睡眠变化:经常早醒。睡眠周期紊乱。

  胃口:普通人靠吃来排解抑郁,但抑郁症患者对吃全无胃口

  压力应激反应: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涌出。外表看来懒散疲惫,貌似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身体内部却正在经历巨大的压力反应,不亚于被人追杀。

  生物学视角:抑郁症症状背后的化学反应

  当前,对于抑郁症的常规治疗方式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现代科技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又有哪些突破呢?虎嗅汇集了最新相关科技报道,以供大家了解。

纳米机器人

思维控制的纳米机器人:电磁铁加热并破坏DNA结构

  据报道称,来自以色列拉马特甘巴伊兰大学和以色列赫兹利亚跨学科中心的研究者们利用DNA折叠的结构制造出空腔壳结构的纳米机器人。有了这种纳米机器人,医生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药物的释放,一次只释放小剂量的药物。他们声称,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治疗大脑疾病,比如精神分裂、抑郁症,以及注意力缺乏症。

  药物首先经过化学处理,使用氧化铁颗粒将药物“锁住”,然后放入纳米机器人的空腔壳中。接着,用一个电磁铁加热并破坏DNA结构的壳,从而释放出药物。在纳米科技的首席科学家IDo Bachelet博士领导下,他们已经可以利用人类脑电波来控制这一过程。

AI治疗抑郁

  为了实现脑电波控制,他们训练一种计算机算法来探查人类大脑是否处在复杂的思维活动变化中。当发现大脑活动变化时,计算机将触发电磁铁,解锁注射进蟑螂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研究者们在蟑螂体内释放出一种荧光蛋白,以便追踪释放速率。

  正在撰写《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的研究员表示:“作为一个理论实证,我们展示了DNA机器人的活性,利用大脑处理复杂事务的变化触发了蜚蠊目昆虫(蟑螂)体内的细胞效应。”

接受治疗的患者和VR环境的影像

  研究者将纳米机器人注射到蟑螂体内测试他们的技术,使用传感器探测人类大脑活动的变化,从而激活电磁铁,释放纳米机器人的内容物。

  图A和B中的纳米机器人在蟑螂体内释放荧光颗粒。图C和D展示了释放过程是根据人类大脑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增多的思维活动来控制的方式。

纳米机器人

  这种技术可以对个体的思维认知状态做出反应,从而在线控制活性分子的开关。研究者声称,这种技术经过改良,可以应用在人类身上,观测精神分裂、抑郁症或者癫痫发作时大脑活动的变化。

  给患者注射携带药物的纳米机器人,并通过带有传感器的帽子来监测脑电波活动。当脑电波活动出现一种特定的模式,就可以触发帽子中的电磁铁,打开纳米机器人的空腔壳,释放药物。

  这种技术可以发现大脑活动的变化,发现患者癫痫发作征兆时,触发纳米机器人在脑中释放抗癫痫药物。

纳米机器人


AI能诊断并治疗抑郁症

  据美国科技网站ubergizmo.com的报道(天极网编译),人工智能(AI)或许还能检测出人类是否患有抑郁症。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叫做Sim Sensei的工具,该工具能够利用Kinect读懂人类的肢体语言,并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出现有神经紧张,焦虑等抑郁症现象。

  通过记录检测对象的声音及说话方式,AI便可辨别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抑郁症。研究人员Stefan Scher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会特别关注人类讲话时的音质,从患者的音色到话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都将成为AI关注的方面,它们会注意患者讲话时是否带有紧张的情绪,声音是否刺耳,说话时是否会带有喘息声。

纳米机器人

  当然,该领域的专业医生当然是诊断并治疗抑郁症的最佳选择。但Scherer表示,这一科技可与智能手机应用结合起来,这种应用可提示用户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在事情变糟之前,为用户出谋划策。

  VR在抑郁症治疗领域已有突破

  来自中国科技网的报道:今年2月15日,一国际研究团队发布报告说,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进行的试验性治疗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这种效果如能在更大规模试验中得以验证,可望开拓抑郁症治疗新思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与西班牙同行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他们让15名年龄在23岁至61岁间的抑郁症患者配戴虚拟现实头盔,并通过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虚拟人物互动开展相关治疗。

  研究人员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报告介绍说,虚拟现实头盔能让患者“代入”一个虚拟化身,在虚拟环境中与其中人物进行互动。试验中,研究人员让患者化身与一个情绪低落的虚拟小孩交流,学会如何向小孩表达同情心。在程序设定下,这个小孩会对患者化身的讲话产生积极反应,逐渐停止哭泣。然后研究人员让患者反过来“代入”到小孩身上,从小孩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交流过程。

  每名患者接受3次这样的虚拟现实治疗。结果显示,完成疗程的一个月后,有9名患者的症状出现缓解迹象,其中4人的抑郁症严重程度下降十分明显。

接受治疗的患者和VR环境的影像

接受治疗的患者和VR环境的影像

  《创业邦》杂志总结了VR技术在医疗领域中优势体现:

  第一,VR技术带来及其逼真的临场感,通过心理加工所获得某种环境能让患者具有较真实的主观体验。

  第二,不是每个患者都能有机会请医生治疗,VR技术给更多大众患者带来治疗机会。

  第三,降低金钱和时间成本,有些治疗在家就能完成,而家是患者更愿意接受的治疗方式。这样一来,只需使用专业机构研发的App教程就成完成治疗。

  第四,增强自我效能感,患者可以体验到不同的自我,挑战原有设定。在虚拟环境中得到支持,释放自我感情。

  除了抑郁症,在其它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性神经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等,VR技术都可谓是不错的治疗选择。

  或许你会认为,这些概念性技术应用在抑郁症治疗离我们还要一段距离。那面对中国“高抑郁症病发,低抑郁症治疗”的情况,或许芬兰在2012年开始采取“抑郁症在线治疗方案”可行度会更高:患者输入职业医疗诊所提供的密码,即可进入在线治疗网页,直接与诊所的心理医生进行联系。心理医生通过视频会面、在线聊天或互联网电话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

  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在线治疗的优势在于患者不必去医院就诊。许多有抑郁症且还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因惧怕与人交往,不愿接受治疗而延误病情。在线治疗可避免与人直接面对面交往,使这些患者及时得到医治。同时,在线治疗方案还可为候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助,并为远离医疗机构的患者提供就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