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傅盛宣布要投资5000万美元(约3.3亿人民币)成立机器人公司,外界对此大多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做互联网的人一下子投身人工智能,不管之前多么成功,后者的门槛是摆在那里的。对于此,傅盛来到了CCF-GAIR大会,发表了《从互联网+到AI+》的演讲,对外界的质疑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被嘲笑的梦想才是值得追逐的,大家认为不靠谱的东西才有机会。”
做机器人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对于外界来说,猎豹从互联网转向机器人有点突然,然而傅盛说自己酝酿的时间远比外界想象的长。“去年1月份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事情”,由于在世界各地跑,他渐渐发现一些国外小团队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比如人脸识别、动作捕捉,而在他以前的认知里,这是无法想象的高难度技术任务。所以他开始意识到:有一种核心的东西正在发生变化。
“那时我在想是不是有某种东西开始出现导致这么多技术的变革,一点一点走下去。”
他后来发现,这种核心的东西就是人工智能。
这种突然的“顿悟”,就是他在各种场合的演讲里谈到的“认知改变”。
他举哥伦布和郑和的例子,郑和拥有比哥伦布强大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远航到了非洲,但最后航海回来的后果是封关禁海;而哥伦布在恶劣的条件下到达美洲,他的大航海彻底改变了世界。技术最落后的一方反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以,他最乐于分享的一个观点就是:认知,才是人类前行的唯一武器。
“我有一次读《人类简史》,还去见了作者。后来请他到北京来,我越来越发现,它的核心不是经济生产,不是各种贸易,而是认知的改变。只要认知改变以后,其实这个世界就会极大改变,无论起点怎样。为什么我认为机器人是大有可为的行业,为什么下一步是AI?这就是因为我觉得认知是最核心的原动力。”
认知改变了,你就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那么现在的起点和现状是什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好似你突然手握了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这是再正确不过的光明大道,怎么还会有犹豫的呢。
在他看来,互联网最强悍的地方就是把人类的认知连接起来,就像是一个珊瑚的“腔体”,人类的认知在这里碰撞、交融,人人可以得到那个最优化的“认知”,于是整个世界就开始高速发展。
但他认为在互联网领域,新的App已经很难成长,下一步一定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所以他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融合点。
“我想了半天,我做不了O2O,我不是运营型人才;我做不了金融,我对钱的确不敏感;还有农业的确很伟大,但这个的确还是周期太长;想了很久互联网还是要和技术结合,互联网带动技术的革命。”
阿尔法狗的那盘棋震撼到了傅盛,他为此在公司特地做了一次内部分享。
“我认为阿尔法狗的核心不是下一盘围棋,而是打开了人类脑洞,用了新的算法、新的组合,把人一下子打败了......所以我认为技术的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
而他觉得自己适合的融合点就是机器人。在他看来,机器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组合:
AI+软件+硬件+服务=机器人
傅盛认为,今天机器人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跨界。成本方面,他相信中国有能力把它降下来。而跨界,就是指视觉、听觉、机械等所有东西的融合。
AI是“技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
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AI),傅盛的理解是AI技术本身不产生核心价值。
“我认为AI一定要找到商业模式,找到用户场景,才会使得技术本身不断发展,不断地去找到它应用的机会,然后才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他提到自己最近收购的一家法国公司Live.me就是这种“AI+商业模式”的结合。
傅盛认为人工智能就是“技术上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因为深度学习的出现,使得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积累都变作了废纸一张。
“有一篇文章说到一个专家做了20年的技术,发表了100篇论文,参加了很多会,他突然发现以前的积累的东西没有用了,以前所有的积累,辛辛苦苦20年,一日回到解放前。”
另外,他还认为,在深度学习方面,工业界是走在学术界前面的,而且认为中国的工业界比别的国家还更具有优势。
“因为工业界能够拿到的数据,做过的并行计算的能力是大学教授很难去触及的......有一点我要纠正,不是你服务器上的数据就是数据,只有把数据清晰化了才是数据。比如一天有4.4亿的语音数据,标注这件事情变得非常重要,而不是简单获取数据。在标注人力成本方面,中国的优势很明显,所以在这场竞争当中,中国是有非常大的机会的。”
他觉得下个时代的巨大机会,就是把语音识别与每一项应用结合起来。在谈到语音交互模式时,他还推荐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人员都去看一下《Her》这部电影。
最后,傅盛给蓝翔技校提了点建议。
“我相信蓝翔技校,或迟或早都会开AI课程,把人类更多知识转化为机器所理解的知识。最后我也期待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