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无线充电能否解决无人机续航之痛?

机器人网       2016-10-05

作为饱受续航困扰的产品,无人机究竟能否从无线充电技术中收益?

  续航一直是掣肘无人机应用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力供应往往和电池重量成正比,机身轻巧和超长续航,似乎已经成为一对矛盾的话题。

  近日,帝国理工学院的Samer Aldhaher博士为无人机发明的无线充电技术,使无人机无需电池,也能永久飞行。

  在Samer Aldhaher的演示中,一台没有电池的轻型无人机在低空盘旋,由其下方放置的无线能量发送装置提供能量。发送装置由PCB(印刷电路板)线圈构成,机身上缠绕着铜带,且配有D类整流器(class Drectifier)和DC/DC变换器(DC/DCconverter)。为了得到更好的无线传输效果,整套装置还有一个13.56MHz逆变器。

  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无人机的机身轻便,且理论上可以实现无人机的永久运行。不过在该演示中,无人机距离无线能量发送装置的高度仅有5英寸(12.7厘米),且横向运动幅度也十分有限。


  虽说实验结果差强人意,Samer Aldhaher的尝试对于无人机领域来说依然是个好消息。

  近两年,无线充电技术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手机、平板、甚至电动汽车行业都有可能因此发生颠覆性变革。Samer Aldhaher的尝试可以说是对无人机无线充电的初步探索。那么,作为饱受续航困扰的产品,无人机究竟能否从无线充电技术中收益?

  无线充电在手机和汽车领域前景看好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最好的应用领域是手机。三星、诺基亚、索尼等厂商均推出过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系列产品。

  例如,GalaxyS6、Galaxy S6 Edge、Galaxy S6 Active几款三星旗舰机型均支持Qi标准和PMA标准,可以适应市面上多种无线充电插座。这种创新功能的实现,让对三星手机电池续航不满的消费者感到一丝安慰。

  根据专业解释,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交变电磁场的电磁感应原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无线充电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技术途径:分别是电磁感应式和磁场共振式。

百度词条上介绍称:电磁感应式指的是,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磁场共振式则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

  目前,一些磁感应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磁共振技术也于2014年底投入量产。比较而言,磁感应需要紧密耦合,在X/Y方向的位置偏差达到最小时可实现最高效率水平;而磁共振允许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但它无法实现基于磁感应技术的高峰值效率。

  手机充电的Qi方式即为电磁感应式,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Qi的标识,就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比如刚才提到的三星系列机型和lumia920就支持Qi协议。比亚迪公司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使用的也是电磁感应技术。

  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引起关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在麻省理工的一个实验室,研究人员隔空点亮了一个60W的灯泡,系统的效率约为15%。磁共振式理论上传输距离可以很大,不过目前新闻报道中较长的无线充电距离也不过几米,且实际效果还有待考证。

 2015年年初,媒体报道称,美国无线电力公司WiTricity以磁场共振的方式来实现无线供电,最远距离达到了2.4米,可以同时为多个设备远距离充电。

  无论是仍需要接触的无线充电,还是远距离无线充电,其发展前景均不容小觑。据IHSTechnology分析师在《2014年无线充电报告》中的预测,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出货量销售额将从2013年的2.16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85亿美元,增长近40倍。

  无线充电能否在无人机行业普及?

  新材料在线曾总结过无线快充的优势:

  1、空间利用率高。无线充电设备贴近地面安装,甚至可以埋入地下,在相同建设面积情况下,可植入的充电设备数量更多,增加了充电站空间利用率;

  2、适应性强、可靠性高。无线充电可以采取密封安装与无接触使用,可在雨雪天气下进行使用并提高了可靠性;

3、安全性高。无线充电设备无外露导电点,且使用时无人机与人都无需接触充电设备,理论上可杜绝由于漏电产生的安全问题,保障人身安全;

  4、支持无人化管理。简化了充电流程,配合网络进行无人化管理,无需专业人员值守,在方便了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充电站的运营成本。

  诚然,无线充电为用户带来了很多方便,不过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笔者认为,无线充电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无人机领域普及应用:

  1、损耗大。尤其是远距离充电,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设备的耗能较高。随着无线充电设备的距离和功率的增大,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

  有网友曾这样评论:“共振本来就需要线圈,那个线圈就是导线,有共振的闲情还不如捋直了线圈直接充电吧。大力宣传无线充电的应该都是为了搞点概念出来做点产品赚钱吧了。”

  2、成本高。以汽车行业为例,美国Evatran公司开发的Plugless无线充电系统售价约为有线充电的5到6倍。加上铺设无线充电设置,成本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3、缺少行业标准。无线充电在手机和一些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发展较好,诸如Qi标准、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等已经落地。不过其他领域,无线充电的标准尚未发展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无人机更是遥不可及,毕竟无人机自身还有很多标准没统一。

  4、民众对于辐射的恐慌。早前就有传言“无线充电器辐射比手机还大”,虽然后来有专业人士进行了辟谣,不过依然无法消除广大群众对于辐射的担忧。手机尚且如此,其他的大型充电站恐怕更令人难以接受。

  此外,对于无人机来说,还涉及实用性的问题。由于公交车的行车路线相对固定,而电动汽车更多行驶在高速路上或在城市内部通勤,均可计算出充电频次相对高的地点,在此处建立充电站或充电桩可以充分提高充电桩的利用效率。但无人机的使用地点却很难说是固定的,真正需要用到无线充电技术的,应该是高频次、地点相对固定的工业级无人机。

  最后想说的是,不能仅指望着靠充电技术来解决续航问题,厂家们也该在电池容量、节电技术等方面多下下功夫,几种因素相辅相成才是行业真正需要的。


关键词: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