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富士康启用机器人 血汗工厂时代终结

机器人网       2016-10-19

日前,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向CNA通讯社透露,已有超过4万台机器人全面参与到公司的生产流程中。随后,关于富士康将裁员6万人的传闻四起。

  事实上,伴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不少地区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出现了用工荒。在这种大背景下,“机器换人”或许是一个大趋势,同时相伴的,还有“制造”业向着“智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个过程正在悄然演进中。

  据传富士康将用机器人来应对用工荒

  到目前为止,尽管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台“富士康机器人”被用于组装苹果公司的产品。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表示,当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产1万台机器人,将来这些机器人都有潜力取代人类劳动力。他还表示,除了自主制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还计划生产医用机器人。


  得益于先后代工诺基亚与苹果等手机巨头,富士康一跃成为全球电子代工之王。然而,受苹果“剥削”供应商、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富士康利润微薄,生存艰难,这些确实是富士康的心中之痛。

  与传统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厂需要三个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厂每年需花费21.6万元成本(1人民币折合约0.1483美元),工业机器人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来算,每年的成本约5万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样的效益下,工业机器人成本仅为人力成本的23%。

  “短期来看,换机器人的成本比传统人力的成本高,但是长期看下来,一次性投入的成本是比较大,到后面3~5年内就能收回成本,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测算的话,一次性投入使用机器人还是合算的。”业内人士指出。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机器人在使用方面还是有局限的,机器人只能胜任简单机械的比较前端的流水线操作,而给iPhone上组装螺丝这种需要灵活度和精准度的活儿,机器人目前还很难胜任,他们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机器人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关键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