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Hover Camera让自拍成了负担 让自拍无人机成了伪需求

机器人网       2016-10-20

在2016年后半年中,无人机话题讨论中最热的莫过于轻小型化的无人机,GoPro的Karma一骑绝尘的大疆Mavic Pro,以及靠众筹造假上了UC头条的Power Egg。

  如今又一款抓人眼球的无人机Hover Camera发布,号称主打自拍和跟拍的这一款产品,究竟是怎样的?是新的希望还是又一场华丽的炒作?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作为一款日常消费级别的电子产品,我们先从外观和硬件说起。

  外观和结构

  相比于其他X型无人机,Hover Camera的对折和桨叶全包裹的设计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是这样的外观设计,对于一台要无人机来说,绝对不是最优的设计。

  Hover Camera这样的设计,方形加全方位框架结构,对于飞行的动力系统和姿态问题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并且为了这样的结构设计既增加了起飞的整体重量,同时限制于结构和空间电机的设计有需要作出巨大的妥协,动力系统无疑牺牲巨大。一个用户的形容很形象:就像是会飞的CPU冷却扇。


  Hover Camera的外观设计的原则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安全”,按照产品经理的描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物理保护和打破小白用户的心理屏障。

  这样的美感与动力结构设计,也许对于用户来讲,似乎看上去更安全了,但是这样的设计对于无人机来讲却是巨大的牺牲,这种牺牲就像是为了实现三防功能而把手机设计成了“砖头”。只不过这回,用了个很唬人的材料碳纤维。


  再看看单轴的摄像头,由于紧凑的结构设计,必然不会给相机云台留有太多的空间,因此HoverCamera选用了单轴云台和电子增稳技术(EIS)。这样的设计势必会使它在飞行过程中造成加速度倾斜角补偿不够,就会很容易造成画面的水平倾斜和抖动严重。


(拿一张央视的图片,给大家看一下航拍过程水平倾斜造成的歪脖子效果)


(Youtube博主Tested的HoverCamera测评)

整体性能

  产品总监刘力心说:在便携和续航之间取了平衡。

  产品总监所谓的平衡只能说是在零零无限所能够实现的技术中采取了平衡,对于整个小型无人机行业来说,几分钟的续航和A5的体积,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平衡设计Hover camera的续航最大也只有10分钟(这个时间还必须是在无风的悬停状态下才可以实现)这样的续航设计可以和Dobby比一比,但是要对比大疆近期发布的Mavic Pro 27分钟的续航时间来讲,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但是对于一家刚刚起步,在电池和动力系统方面没有技术积累的初创公司来说,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也十分不容易了。

  刘力心对于续航时间的介绍和解释中提到,几分钟的续航时间是能够满足大多数日常自拍需求,与其用所谓的场景时间来说明我们需要抓怕的瞬间很短,倒不如诚恳的告诉大家这是这家公司能够做到的最好的水平了。

  这样的解释真的很难让人去相信产品总监有去认真的思考过用户的自拍习惯。因为捕捉任何精彩的瞬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几分钟之内。

  也许一个成熟的导演能从一场几十分钟的球赛中剪出5s精彩扣篮或许很容易,但你让一个普通用户启动飞机,找到合适的角度,然后在十分种之内拍到一个扣篮动作……这已经不是在记录生活,而是在摆拍,这样的使用已然不再是生活化的使用……

  产品团队究竟有没有想过隔壁桌的女生为什么会自拍44分钟?亦或者还是太过于低估用户对自拍的要求?所以作出这样的解释,真的有认真思考过用户自拍的过程吗?真正的要想提升电池的续航问题,靠的是技术,而不是换电池。

  我们再来看看飞行配置方面,舍弃了GPS和IMU,利用下视光流和超声波传感器,配合前视的视觉识别技术来实现智能跟随和定位悬停的能力。

  舍弃了GPS和IMU,对于室外或者是10m以上的悬停仅仅依靠光流和超声波,会导致飞行器的定位精度失准极为严重,如果遇到有风的天气,会随风漂浮严重。设想在有微风吹过的天气里,用手机操控HoverCamera的你忽然接到一通电话,接完电话再去找飞机,飞机应该已经随风飘走了吧。好在续航能力不强,找回来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Youtube博主Tested的HoverCamera测评)

  没有办法在室外获得足够稳定的飞行,那基本上拍出来的素材会非常糟糕,特别在室外配合跟随模式,效果怕是要更不尽如人意了。

  对于拍照来讲,既然主打自拍和拍摄,最重要的无疑是拍照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下装在Hover Camera上的相机参数:


  这样的相机参数,也只能是中规中矩,对于COMS和像素,光圈参数,基本上会被大部分手机镜头超越。


(Hover Camera用的1/3的COMS,大概只有小米4S手机镜头的大小)

  只有78°的FOV,没有三轴机械云台,使用的是EIS电子图像增稳,这样的配置出来的视频效果可以预料到会非常糟糕。水波纹,果冻效果(告诉运动和快速震动造成的“倾斜”、“摇摆不定”或“部分曝光”等情况)将非常明显,这种现象甚至在官方的宣传视频中都能看到。


天空上的水波纹

一颗两年前的旗舰手机芯片,一颗单轴云台相机,一个1/3.0的CMOS,一个不到十分钟的续航,一个没有GPS和IMU的飞行器……也许对于Hover Camera或者零零无限公司来说是够了,但是对于自拍用户怕是有些鸡肋,更不用说要求更高的航拍或者无人机爱好者了……

  产品以Camera命名,却试图凭借一个会被大部分手机碾压的低相机配置在手机+自拍杆(低空近身)就可以满足需求的拍摄场景中打开自己的市场,恐怕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Hover Camera的产品总监反复的强调,他们所创造的产品不是一款航拍无人机。也许为了避免过多的被拿去和同类的竞争对手作比较,也许为了突出自己的低空近身的效果……但这样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偏差。无人机用来拍照和摄像,之所以会被认为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最重要的就是其他相机无法实现的空中视角—-航拍。

  而Hover Camera放弃了这一特性,转身杀入了近身自拍(超低空)的领域,却在手机、相机、自拍杆、手持稳定器等摄影设备之外又无法提供更出色的摄影效果,仅仅凭借会飞这一特性和还不够成熟的设计来吸引用户,恐怕带来的市场反应并不会太乐观。以2999人民币(双11价格)和模糊的市场定位,既无法提供飞行的乐趣,甚至交不出能媲美手机效果的自拍,恐怕很难让消费者买单。


  主打相机拍摄,却牺牲了相机和摄影性能,不想与无人机航拍比较,却把突出强调了无人机的物理防护带给用户的安全感。这种体现在Hover Camera身上的诸多矛盾感,也是造成这个产品颇具争议的原因。

  “自拍”对于航拍无人机领域并不是一个强需求,这个级别的无人机并不应该把焦点放在“自拍”的概念上,或者说“自拍”这个概念放在消费无人机领域目前还不够成熟,无人机的广角拍摄的特性,导致了在满足“自拍”这一需求的过程中,会有短板。毕竟想要无人机去拍照,最想要的就是空中视角,所以“近身范围+无人机”这一设计本身就存在很难自洽的矛盾。

  纵观最近几十年的科技发展史,每一次消费领域上的革新都是以成熟的硬件为基础进而产生替代需求,而就目前消费者的认知以及消费级无人机的硬件水平来看,还远远撼动不了手机以及相机在自拍领域的地位。

  那是不是说在这个级别无人机就没有市场机会了呢?恰恰相反,在这个市场无人机的潜力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轻量级产品出现,已经预示着无人机已经站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门前。

  但是如何去定义这样一款轻量级的无人机产品呢?又或者说怎样的产品功能可以成为打开这个大门的钥匙呢?

  目前看来至少要包含以下特性:

  1、小巧便携

  2、摄像性能优秀

  3、续航久

  4、易用性&安全性

  5、智能功能

  Hover Camera可以说只有其中的便携和安全算是勉强及格,而在相机性能,续航时间和智能功能方面Hover Camera却远远落后于市面上已有的无人机。想想平常打开手机拍张照片会花到多长时间,滑动相机功能、构图、拍摄,可能都不超过20秒。而用Hover Camera拍出同样的照片会花比手机多几倍的时间。

  相信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平常生活中最不可以缺少的工具之一,并不是单纯的因为通话功能,而是除了通话功能外还有各种丰富的附加功能,可以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点同样适用于消费无人机行业,如何去拓展除了拍人拍景的其他功能,比如作为智能摄像头,娱乐等衍生功能,将航拍这样一个低频的需求,变成日常生活的高频需求。恐怕这才是这边市场正真的春天。综合Hover Camera的各种性能来看,它并没有在创新上有真正的突破。在科技行业对于任何创新都应该是鼓励的,任何产品的出现,都能够给市场带来不同的意义,Hover Camera的出现不论成功与否,至少能够带给人们更愿意亲近无人机产品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