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转型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也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4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时透露,我国已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启动了81个试验验证项目研究。经初步摸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
“下一阶段‘中国制造2025’发展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要的载体。”在26日的审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蒋庄德说: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历史发展最关键的节点上,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而“两化融合”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智能制造。
具体到机器人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蔡昉认为,我们在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时候一定要占领制高点。“中国现在被认为是机器人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我国的机器人发展仍然处在一个低端产业链上,用机器人替代简单劳动或者半技能劳动是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力。”蔡昉说:但是从国际上来看,高端机器人的发展最快,甚至可以替代很多白领的工作。虽然我国现在只是普通劳动力短缺,需要用机器人替代一部分劳动者,很多白领的工作还不需要替代。但是,机器人技术本身、人工智能发展本身不会按照你自己的特殊国情发展,所以我们要占领制高点,迎接未来的挑战,要把产业政策和市场结合起来,作出恰当的引导。
产业虽新,也要防止“过剩”。“要注意防止新一轮高端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提醒道:我们在调查过程当中发现,在向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重复建设的迹象,比如机器人、智能制造。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绝大部分都有智能制造中心、机器人中心,包括比较高端一点的液晶显示屏的制造。吕薇认为,发展智能制造,“还是应该有一些差别性,突出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制造业很难“跳”着发展,“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千万不能忽视这些硬件的、制造业最基础的东西,从制造的角度来讲我们是跨越不过去的,软件和硬件要同时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制造强国’的目标。”蒋庄德说,不要一个新的科技出来以后,各方面都跟过去,但是回过头来发现我们很多基础的东西还没发展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