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海外动作频频。
美国芝加哥ProMat展会上超过50家中国移动机器人相关企业参展,Syrius炬星亮相韩国国际模具展览会,海康机器人与马来西亚大型处方局达成战略协议,极智嘉与德铁信可联合落地的自动化电商履行中心也正式投入运营……
过去因疫情被阻碍的活动与项目,今年终于能如期进行。
曾有行业人士向高工移动机器人反映,2022年公司在国外筹备的多个展会被延期或取消,导致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被浪费,而今年公司会加大“出海”的力度。
实际上,近两年大量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的“出海”步伐不断加速。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2022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出口订单占比首次突破25%。大量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奔赴全球各地寻求新的增长点,主要的“出海路线图”可分为三条:
一是前往欧美、日韩等发达市场,用国内激烈竞争环境锤炼出来的成熟方案和服务优势抢占市场。
二是到电商、物流行业和制造业发展迅速的东南亚市场,凭借高性价比打开销路。
三是紧跟“一带一路”政策,打差异化策略,在中亚、俄罗斯等地掘金。
选择这些路线的原因包括:欧美日韩等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成本高,工业、服务领域“机器换人”已成必然趋势。
东南亚国家正在承接产业转移,这些新兴的工业基地虽然人力充足、成本低,但劳工效率难以匹配高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对移动机器人有着大量需求。
而俄罗斯、中亚地区“一带一路”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迟缓,我国移动机器人企业依靠诸多政策支持,有望寻到新的发展机遇。
1、东南亚市场
“在东南亚市场,抬头一看全是披着马甲的国内老熟人。”金峰集团总裁助理刘登峰说道。
基于地理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东南亚正不断吸引我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前来发展。
近年来,印度、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加速承接全球产业转移,3C电子、电商和制造业发展迅速。而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也在新加坡等地崛起。
但东南亚的劳工效率并未跟上快速增长的需求。以越南为例,在世界银行的物流绩效指数排名中,越南在东南亚排名第3。由电商催动的物流业是越南发展最快、最稳定的行业之一,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4%-16%,对GDP的贡献为4%-5%。但物流服务行业的劳动力供应,目前只能满足企业不到一半的需求。
业态丰富,市场增长空间大,东南亚可以说是移动机器人企业极佳的试金场。
而一带一路倡议,东盟自贸区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诸多政策利好的陆续建立发布、以及东南亚市场认证要求相对宽松等要素,也为其市场增添了不少魅力,引得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纷纷布局。
例如2017年,Quicktron快仓联合Lazada、马来西亚邮政等,完成了智能机器人仓库,进入东南亚市场;同年新松以合资形式成立了新松自动化(新加坡)有限公司;海康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劢微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企业也在东南亚市场有布局。
不过,在市场广阔、政策利好的图景下,出海东南亚的另一面是利润较低。要知道,东南亚本身劳动力成本就偏低,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并不会节省太多成本,遑论获得更高的利润增长空间。
此前据公开报道,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体的印尼,劳动力成本甚至低于使用机器人,我国出口到印尼的工业机器人平均单价仅为5600元,处于主要出口国的最低水平。
因此,对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而言,目前东南亚市场呈现了空间大、政策好、利润低的特点。
日本和韩国当前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对机器人需求较大。此外,日韩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行业发达,对移动机器人的技术与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
其中,日本机器人产业发达,被誉为“工业机器人王国”,日本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土有发那科、安川电机、欧姆龙、OTC、爱普生等巨头。
国内一些移动机器人企业早早布局日本市场,赢得了入场券。如极智嘉出海的第一站就是日本,早在2017年极智嘉机器人在日本3PL引领者acca的仓库中成功落地。之后极智嘉基于“本土化”策略,在日本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地化团队,协同耐克、丰田、Biccamera、ASKUL、acca、Alpen等巨头企业客户,创造了多个大型标杆案例。目前极智嘉在日本货到人市场占有率高达77%。
而近期YOGO机器人也获得日本三大运营商KDDI电信公司投资,产品将全面推向日本市场。
相对于日本,韩国的机器人使用度更高。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达到每万人1000台。而凭借较高的性价比,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正在加速占领韩国市场。据韩媒报道,中国制造的机器人比韩国的机器人便宜约20%。
如今在韩国的餐厅楼宇、工厂和物流中心,都能看到中国移动机器人的身影。例如迦智科技CEO陈首先就曾表示,迦智科技前期在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进行了前期布局和探索,通过标准化产品赋能当地合作伙伴做出货。
而Syrius炬星自成立之初就将发展海外市场列入重点战略规划,2019年便在日本建立全资子公司,并和当地知名物流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拓展机器人RaaS服务,之后又迅速在韩国、新加坡等地开疆拓土,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
欧美市场具有仓库租金高、商业发达、人力成本高、人工效率低下等对仓储物流自动化需求大的特点。而欧美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多年,产业成熟,技术先进,民众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也更高。
在此发展背景下,欧美对制造工艺要求严格,相关法律政策更完善,可谓龙头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出海欧美遇到的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进入这个市场。
欧美有着严格的机器人标准,例如欧盟的CE认证、美国UL认证等标准,就让许多移动机器人企业望而却步。有相关人士反馈,公司曾严格按照欧盟标准打造产品,结果出来的AMR十分笨重,功能设计冗余,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磨合,才既符合标准又轻巧灵敏。
当进入市场后,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要想在欧美市场生存下来,并且与当地品牌形成竞争力,还得依靠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并不断深化“本土化”策略。否则,光是售后服务就能把公司拖垮。
但最难“啃”的骨头,也往往代表着越多的收获。欧美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对价格不敏感,因此当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的产品、服务获得客户认可后,也往往会给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回报。
目前,安歌科技Enotek全资美国子公司已经在当地发展十余年,打造了一支完全本土化、具备行业经验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的核心团队;海柔创新、诺力智能等也在积极布局欧美市场。
俄罗斯大部分机器人依赖国外进口。2022年7月,ABB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欧洲和美国的移动机器人企业在俄罗斯停止运行。要知道,ABB本是俄罗斯市场三大工业机器人供应商之一,运行存量在1000台左右。俄罗斯“MForumAnalytics”分析师阿列克谢·博伊科就曾表示,ABB等企业退出后,俄罗斯市场可以用本国研发的产品和中国进口的机器人产品取代。
大量欧美移动机器人厂商的撤退,对国内移动机器人企业而言,是抢占市场的良机。
有行业人士向高工移动机器人透露,公司出海业务主要布局在俄罗斯与中东,而近两年加大了出海业务占比。一是因为公司在当地深耕多年,有一定积累;二是去年以来欧美移动机器人退出俄罗斯市场,此时加大俄罗斯布局力度,既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又能避开国内其他企业的竞争。
而在中亚地区,我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余年,期间持续深化经贸务实合作,贸易投资合作规模不断壮大,关键利益交叉点多,发展契合度高,鼓励政策众多,相对而言我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切入难度较小。
不过,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出海这些地区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首先是中亚地区人力成本低,移动机器人产品利润空间小。且由于当地机器人产业发展缓慢,当地企业对产品的认可度不高,难以打开销路。市场不发达也导致了基础工程师缺乏,在售后服务方面也有着一定困难。
另外,在俄罗斯布局还要考虑AGV/AMR如何在极寒天气下运行。
在海外布局上,移动机器人企业并不会只选择一个市场,而是在多个市场发展。
不过移动机器人“出海” 看似表面风光,实则水很深,要面临当地政策、本土化团队塑造等多方面考验。我们也期待着,中国移动机器人企业们深耕产品与技术,开拓更大的海外蓝图。
凡本站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站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