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中国人形机器人和嵌入式人工智能行业的机遇

《中国简报》网       2025-04-28

得益于其发达的产业供应链、强大的政府支持以及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的快速增长,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来自国家和私营实体的大量投资正在加速创新,使中国处于这一变革性技术的前沿。

随着这些创新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随着医疗保健、制造和客户服务等行业的需求激增,开发尖端AI、机器人硬件和智能自动化系统的公司正在吸引大量资金。随着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商业运营,早期投资者将从这一高科技前沿领域的指数级增长中受益。

什么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AI?

相较于制造业中已广泛应用的机械臂或自主移动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巧性、适应性和人机交互能力,能在人类主导的环境中执行更复杂的任务。这类机器人通常指具有完整或部分人体形态的智能体。

据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趋势》阐释,具身智能(Embodied AI/EAI)——有时也叫做“嵌入式AI”,是一种能在动态不可预测环境中快速精准响应的高性能智能系统。它既非虚拟环境中的计算机模拟,也非单纯偏重物理空间的机电系统,而是通过深度模仿人类认知、感知与运动功能,来执行复杂现实任务的AI驱动系统。

目前虽无官方定义,但具身智能(EAI)的范畴通常广于人形机器人,泛指任何物理载体中集成的AI系统,其应用不限于人形机体——自动驾驶汽车就是典型代表。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调查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中自动驾驶占比达44.4%,其余份额为机器人应用。

全球和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

根据深圳企业投资产业研究院的《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关于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和预期增长的预测差异很大,部分原因是人形机器人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于2025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以45.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从2024年的20.3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132.5亿美元。与此同时,高盛在2024年2月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市场总量将达到380亿美元,同期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 140 万台。

同时,根据《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约27.6亿元人民币(3.803亿美元),到2026年将达到104.71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103亿美元)。届时,预计将占全球市场的32.7%左右。到2035年,中国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413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人形机器人100强”名单列出了目前参与或接触类人机器人市场的一些世界顶级上市公司,被确认参与类人机器人的公司中有56%来自中国。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还发现,中国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因为初创公司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采用机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即自2022年以来(截至2025年2月报告发布时),这些公司发布的机器人技术中,61%来自中国公司。

根据《2025-2030年中国体现智能市场调查和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国的智能感知市场预计将从2024年的8634亿元人民币(1189.6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731亿元人民币(1341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增长是由技术进步、人口结构挑战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感知系统和能效方面的突破显著增强了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表现,使其在现实应用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成本效益和规模化潜力。

人工智能与生成模型的重大突破成为推动仿人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引擎。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2025年初中国推出深度求索(DeepSeek),这些里程碑事件引发投资热潮,为行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英伟达Omniverse与模拟技术副总裁Rev Lebaredian向CNBC表示:“生成式AI的突破正为机器人带来三维感知、控制、技能规划与智能决策能力。”这些技术进步显著增强了机器人的环境感知、逻辑推理与交互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日益复杂的任务场景。

除人工智能外,机器人工程学、传感感知与能源效率的同步提升,进一步拓展了仿人机器人的应用边界。通过优化灵巧性、运动能力与认知水平,这类机器人已能适应从工业制造到医疗护理、个人助理等多元场景。

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劳动力短缺,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国家的用工荒,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因素。《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具备类人感知、运动与决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重要解决方案。

这一趋势在中国尤为显著:适龄劳动力萎缩与人力成本攀升,正持续推高自动化需求。面对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长期态势,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维持制造业、物流业、养老护理等行业经济产出的战略选择。高盛研究报告预估,在突破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与社会接受度等关键瓶颈的理想情况下,机器人可填补全球48%-126%的劳动力缺口,并解决高达53%的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

在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和行业合作的独特组合的推动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到2027年促进大规模生产和建立强大供应链的政策,中国将自己定位为这一变革性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随着EAI、伺服机构和感知系统的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在制造、医疗保健、物流和服务行业等行业变得越来越可行。国家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由初创公司和成熟科技巨头组成的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为投资和创新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EAI);劳动力短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