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2025中国领跑人形机器人量产

iotworldtoday       2025-05-16

研究小组Third Bridge发现,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年份。

定于5月晚些时候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报告发现,投资者兴趣的增加和快速的创新正在推动该行业的扩张,包括特斯拉、Figure AI和Unitree在内的主要参与者都在为商业化做准备。

Third Bridge高级分析师Rosalie Chen表示,商业化之路包括三个阶段:针对结构化的工业场景(例如汽车和物流),扩展到复杂的制造和更广泛的商业应用,最后进入家庭环境。

Chen表示,后一阶段将通过降低成本和人工智能(AGI)学习来支持。

不过,Chen还补充说,技术发展仍然缺乏凝聚力,机器人设计仍需进步才能实现商业可行性。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仍然参差不齐,”Chen表示,“下肢技术已经成熟(例如行走、舞蹈),而上肢技术则由于操控和泛化方面的挑战而滞后。软件仍然局限于特定场景:大多数机器人都是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训练的,缺乏泛化的适应性。”

并表示,为了推动机器人设计的发展,AGI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是“未来的关键方向”,使机器人能够在动态环境中理解和自主行动。

Chen表示,一旦人形机器人技术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工业自动化和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生产)将成为“首批、最明显”受益于该技术的行业。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3C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线中,人形机器人可以用于物料分拣、搬运、小部件装配和质量检测。这些场景本身就具有高重复性和高强度劳动的特点,而制造业正面临着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对自动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家居服务、巡逻安防、户外清洁、物流配送等也被确定为中长期潜在应用场景。

Chen表示:“未来这些应用可能会扩展到虚拟人、AIoT、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特别是当机器人具有更高的交互性和学习能力时,它们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中国的行业主导地位

在帮助各国为人形机器人生产的升级做好准备时,Chen说,中国政府如何通过这一升级来支持企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Chen表示:“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产业链新引擎。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Chen表示:“为了推动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支持和发展国内供应链。此外,一些中西部省份还提供税收优惠、工业用地和财政支持,以吸引企业入驻,打造产业集群。”

虽然此类举措可以为其他寻求加强机器人供应链的政府提供借鉴,但Chen教授也表示,中国目前在人形机器人材料供应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太可能受到挑战。并表示,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地方将面临诸多重大障碍,例如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以及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Chen表示:“打造完整的本土供应链需要长期积累和扎实的产业基础。由于人才、设施和技术条件的匮乏,企业普遍缺乏将生产转移出中国的动力。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商业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