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机器人和辅助机器人的大批涌入,银行、医院、学校、商场,乃至我们的家中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照看小孩儿老人,帮助病人复健,引导顾客消费……机器人看似任劳任怨,可是你又是否想过,他们也会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呢?有一天,他们也会因为工作太苦太累而选择跳槽甚至自杀呢?而与它们接触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事实上,在人与机器人的心理互动方面,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社交及辅助机器人应该有的正常状态如何?它们该如何对人类给予的信息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否应当以“情绪”的方式出现?这些“情绪”该和人类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机器人的心理以作为其对人类发出信息,以及其自身受到威胁时的反馈呢?
以下的两个研究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和回应机器人的“情绪表达”。每组研究都分别详细地测试了机器人在外观和行动上对于信息的反馈,其中第一组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共同研究研究者,第二组则来自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Wilma Koutstaal博士的关于机器人、VR和人工设计领域的团队。
1。遇见知音?还是热脸贴上冷屁股?
Travis机器人看起来和人类差之甚远,它体积很小,具有一个模糊的类似动物的结构,但是没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它高约11英寸,放在桌子上时,头与坐着的人几乎处于同一位置,还能够完成“点头”、“摇头”、“四周张望”等动作。此外,它还拥有一只看起来像是伸出去的“腿”,一只握着作为处理器的智能手机的“胳膊”,外形比较怪异,但能够模拟许多人类动作。
在该实验中,102位本科生参与者进行了为机器人开发新的语音理解算法的一项研究,以此尝试使机器人理解人所说的内容。学生们需要向机器人介绍目前自己面临的问题和承受的压力,比如和朋友、家人的分歧,个人生理疾病等等。在完成了三个部分的作答后,机器人会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对应的回复。
参与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随机为两足。在“responsive(热心)”组中,Travis在对方说话时会轻轻点头,前后摆动身体。在每个部分结束之后,屏幕上将会出现预设好的信息,侏儒“对于你的经历我深有同感”、“天哪,你当时一定很艰难”等。(事实上,Travis没有发送这些信息,而是隐藏在背后的”Wizard of Oz”代替它做出了抉择。)
另一个“unresponsive(冷漠)”组中,Travis并没有任何动作,在结束之时,也只是发出了“请继续参加下一轮测试。”的指令。
在“谈话”结束之后,参与者被要求对机器人Travis进行简单评价,例如“Travis善解人意吗?”,“Travis的社交态度和办事能力如何?”等。
每位参与者和Travis互动的视频由两位互不干扰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都不清楚参与者的具体情况。结果显示,参与者和“热情”与“冷漠”模式的Travis的互动情况,与他们实际透露的消极事件无关,而是和机器人本身有关。“热情”模式的Travis被普遍认为更具有社交性,知识更加渊博,技能更加可靠。与之互动的参与者更加放松和亲近,甚至对着Travis微笑,保持目光接触。在Travis给出更加积极的情绪反馈之后,某些参与者甚至透露了最近一些幸事,试图主动挽回自己的情绪。
既使机器人Travis并不像人,但是我们仍旧会捕捉其对人类语言或行为的微妙反应,这表明将来的机器人设计不需要过多地侧重于对人类表情、手势的模仿,因为人类会自动地将它们的动作与自身的想象进行揣摩和配对,就像对待自己的宠物一样。这为机器人模型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
2.压力测试:冰与火之间
但是,当我们更加面对更加直接和紧迫的压力时呢?当压力不仅来源于回忆,还有实时体验的身体和认知的压力呢?这种巨大的压力是否会影响我们对机器人无言的情感表达的判断呢?尽管研究已经表明我们能够解读机器人在日常情境下的情绪表达了,但是该研究显示了我们在紧急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
测试要求参与者将手浸入冰水中,并且向他们提问有难度的算术题来模拟高压环境。然后,他们将在23英寸高的类人机器人Nao(软银机器人)面前判断其身体姿态和情绪表达间的关系。Nao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保持不变,身体则在25种不同的姿势间转变,以表现出积极/消极的状态和兴奋程度的高低。
这种能够压力测试是否影响了96位参与者的判断呢?为了做对比,第二组人员的手被浸泡在温水中,并且回答简单的算术题。有趣的是,他们的压力对于情感反应的影响很小。当参与者自己感到压力时,他们会默认机器人的动作更为消极,即压力增强了他们的负面情绪。而欢乐的和中庸的情绪之下,人们并不会将自己的喜悦寄托到机器人身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认为,在极端的压力环境之下,机器人无法使用过分的姿势和非语言指示与人进行互动。
那么,虚拟现实机器人是如何感知的呢?对于绝大多数姿势而言,VR版和现实版并无差距。唯一的例外是,虚拟现实中展示的欢乐情绪没有实体机器人展示的那么令人愉悦。这个结果使得我们能够使用VR机器人作为“沙盒”来测试不同设计的机器人的情感表达可能性。
3.思考,现在与未来
你有多愿意和家里的机器人互动呢?医疗急救中呢?假如是不熟悉的机器人来帮助你逃离火场,你又会如何反应?在这些情况下,你将如何判断机器人的帮助和反应呢?
假如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机器人在紧急情况下却出现陌生的反应,又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机器人“Nao”拥有由专业木偶师、喜剧演员和动画设计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姿势。他们的灵感又从何而来呢?
这都将是未来机器人心理学所要解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