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摇摆着攀爬墙壁,扭动着上上下下,以荒谬而诡异的姿态进行着排列和分拣工作。荒谬的是它们的样子像是一个在外甥女的婚礼上喝醉了的舅舅,跳着毫无章法的舞步显出不合时宜的自信;诡异的是这竟然使它们看起来更加生动灵活了,仿佛那愚蠢的动作来自一条真正的生命。
或许在你眼中,这些比发丝还柔软的软体机器人们可能只是看起来新奇罢了,但事实上它的力量远比你想象之中更为巨大。来自瑞士技术研究所的可重构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之一Jamie Paik表示,它们绝对有能力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在过去的三年之中正在渐渐来临。
“机器人技术和设计的重点已经从如何使机器人更快、更智能、更准确向如何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转变了。”她说,“在这种形势之下,机器人最重要的不再是机械结构,而是良好的安全性、易用性和交互性,以及在开发时难以预料的未来的多任务适用性。”
当提到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时,Paik的描述不在于军事机器人“大狗”等遥远的东西,而在于更加日常的部分。她认为机器人未来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一台IPhone不仅仅是手机,还是相机、MP3、手电筒、地图……
Paik研制的软体机器人一直在寻求同样的理念:一机多用。通过内置的应用程序来引导机器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其功能性,同时你也完全不必了解任何专业领域的艰深知识,就能把它们玩转手心。
“许多机器人主义者常常言论所谓的机器人模块化和模块的即插即用,但那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即插即用。”她说,“必须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来组装和拆卸,花一天时间设计,再花一天编程,这就是当前模块化的程度和效率之低。然而对于软体机器人而言,你可以拆下某个部件,重新装上另一个,它仍然正常运作。”
这些早期的软体机器人作品并不比玩具高级多少,但它们发展迅速。最初的商用版本将走入你的工具箱,预编程后便能解决简单的家用服务任务。例如,当你需要人来帮你拿钉子和修理工具的时候,就能呼唤它们做帮手了。
这显然只是个开始。可穿戴设备将是它们发挥能力的新战场。程序设定的运动方式,从环境中提取感官数据的能力能够引导病人进行身体复健。比如把机器人连接到扭伤的脚踝之上, 迫使病人以正确的方式活动,令恢复更加顺利。假如你企图在运动上有更高造诣,那么它们能够很好地纠正你的错误姿势以适应高尔夫和棒球的击打动作,建立起肌肉记忆,挥出完美一杆。
当然,这种多功能性的机器在高风险的现代手术之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达芬奇机器人等已经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但是每个病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软体机器人能以更加灵活无伤的方式调整手术细节,这为它打下了传统机器人难以企及的基础。
尽管当前AI还未参与到软体机器人的设计构造之中,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它们的结合必然产生惊人的突破。灵活的身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AI所需的复杂度,使更大的运算力能够用于优化决策。这就像一个16岁的花季少年无需中年人那么多的经验和智慧,依旧惹人喜爱一样,这么说来还真令人羡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