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京东CEO刘强东关于共产主义的言论突然刷屏,被网友们炒得火热。然而,实际上这段言论出自于2016年11月,刘强东接受资深媒体人秦朔《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节目采访,在谈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应用前景时的一小段插曲。
刘强东在节目中谈到,“过去很多人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的技术布局,我发现其实共产主义在这一代就能实现。机器人把人的工作都做了,政府把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人可以享受、搞搞艺术搞搞哲学。”
刘强东的描述很美好,就跟马云说30年后人们每天只工作4小时一样。但刘强东及时做出回应,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过分解读。
确实,共产主义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进步就能实现的。但技术的进步或说生产方式的进步,却是实现共产主义基本原则“按需分配”的大前提。
据俄罗斯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达到了17%,而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中国也已经达到每万人49个。据布鲁金斯研究所的报告,每使用1个机器人,就可以取代3~5.6个工作岗位。也就是说在2015年,有至少2千万个生产岗位被机器人占据。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到 2020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超过 150 台/万人。这意味着机器人占据的岗位将在2020年增长两倍,达到6千万个。
去年,仅昆山富士康工业区,就被爆出在过去6~7年间陆续削减54%的工人,减少了大量人工及管理成本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因为机器人可以24小时开工,而且几乎不会出错。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6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已覆盖了国民经济37个行业大类,91个行业中类。无论食品、医药、酒水、服饰等轻产业,还是钢铁、化工、汽车、设备等重产业,机器人几乎涉及到人们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把人的工作都做了,政府把财富分配给所有人”,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目标。人们的基础生活物资,在先进机器人主导生产的社会当中,理论上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没有穷人和富人,所有公司全部国有化。人可以享受、搞搞艺术搞搞哲学。”则显得有些过于乐观,当时的刘强东可能也只是说了一句玩笑话。
共享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人们的财物观念,从拥有权向使用权的转变。而公司的国有化,似乎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但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财富创造为标准来衡量价值贡献的社会,国有化的唯一结果,就是回到曾经的人民公社时期。这样做虽然在形式上消灭了贫富差距,但同时也意味着打破现有的财富利益驱动社会发展革新的大循环。
就好像没有财富利益的驱动,就不会有支付宝横空出世,倒逼银行业改革一样。大家都能吃饱穿暖,研究艺术和哲学的世界,在没有新的价值体系构建的大循环促进下,整个社会将失去发展和革新的动力,导致整个体制的僵硬,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社会将陷入停滞。
当然,未来总是不确定的。人们抛弃“落后”的金本位价值体系,建立起一套艺术本位或者哲学本位的价值体系,来驱动社会革新与发展,也并非不可能。只不过,就像只有温差才能实现热能量的自然传递一样,新的价值体系之下,也必然形成一种有别于金本位的贫富差距,来传递促进社会革新的必要能量。
这种贫富差距体现在艺术上,大概即艺术成就高的人是富人,成就低的人是穷人。若体现在哲学上,则与艺术同理。
共产主义象征着一种丰饶富足的社会理想,也绽放着人文主义的性格与光辉,刘强东看似不经意间的言语,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信心与期待。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过度解读相关言论,甚至相互批判攻讦。至于12年后把京东上交国家,他也许真的想交,国家也未必一定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