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一对夫妻在屋内发生激烈争吵,男方一度拔出手枪对准女方,结果谷歌智能音箱自动拨打了911电话,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并保护了女方和两个女儿。
这是一个智能设备通过监测用户数据,保护人们的案例。可这里面却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制造商们曾宣称这些设备只有在触发诸如“Google”、“Siri”、“Alexa”等关键词时才会开始工作。然而,在当事人发生激烈争吵的过程当中,显然并没有机会去唤醒智能音箱,那是否意味着这些24小时联网的智能设备,与制造商们宣称的其实并不一样,它们可能在用户并不知情的情况,收集并记录着用户的一言一行?
近些年,由于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和软件APP窃取用户隐私的行为被曝光,人们的隐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合法收集用户数据和非法侵犯个人隐私之间,在相关法律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该如何划下一条清晰的界限,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成为了一个难题。
据度娘解释: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只能公开于有保密义务的人),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我们最常谈到的个人隐私被侵犯,常常指的是最前面一种,个人信息,被不良商家窃取。
而这种隐私的个人信息通常被商家以“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名,通过“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进行“有必要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承诺“保证您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于是,而这部分隐私信息就被商家轻松拿走,成为具有正当来源的用户数据。
但是,如果商家逾越了用户授权的信息范围,甚至跳过用户授权步骤,直接进行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则造成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事实,一旦被揭发检举,商家就须对该不道德的行为负责,然而负责的结果,往往相当无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侵犯个人隐私行为,时常为大众所痛恨,那就是商家将用户授权后获得的隐私信息在用户未知的情况下,提供给第三方甚至借此盈利。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接过推销黄金商铺或者理财产品的电话,但你从未在相关平台登记过相关信息,这就说明,你的隐私信息在某一个地方被泄漏了。而且,被泄漏的还可能不仅仅是电话号码,还有身份信息、工作信息、住宅信息、经济状况等等。
因此,在数据越来越重要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为了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或许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定。
一、对隐私信息本身做分级分类规定,法律明确界定哪些隐私信息在哪些领域可以被收集,哪些隐私信息在哪些领域不能被收集。然而,这种分级分类界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被落实,因为信息往往被重叠在一起,同一条数据可能同时包含了多条隐私信息。
二、倘若隐私信息被收集的情况无法被避免,那我们就应该更关注,被收集的信息被商家拿去做了什么。因此我们的法律必须在隐私信息的使用上,做出严格的规定,加强隐私信息的使用和管理。
三、明确隐私信息的安全保障制度,构建可靠的隐私信息管理系统,甚至对商家数据库进行统一保全,分级授权的管理使用制度,以监督商家的信息使用行为。
通过在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法律规定和管理制度建立,我们或许可以营造出一个更安全的隐私环境,以减少大家个人名誉和利益受侵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