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两起融资消息后,缤果盒子首家门店暂停运营和阿里巴巴淘咖啡的同时出现,再次让无人便利店站上行业焦点。不过近期,缤果盒子在上海的第一家门店发布暂时停运的通知,于此同时在阿里巴巴举办的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首次面市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也出现了一些困境。
无人店技术有待解决的情况还有很多,也让无人业态是否能够落地生根再次引发讨论。目前无人便利店广为关注的重点都在无人技术的实现上,而没有放在是否能够带来便利这个核心上。这样看来,目前离实现真正的无人便利店还是有一定距离。
缤果盒子
门店停运
有消费者称,缤果盒子在上海的第一家门店,在外界天气连续几天超过35度后,室内温度甚至达到了40度,店内商品也出现了高温下的变化,比如甜甜圈巧克力融化等,目前该店已经贴出“由于技术调试,暂时停运”的通知。不过缤果盒子方面对北京商报记者称,暂停运营是因为“在进行整体的数据采集工作”,“重新开业时间没有接到正式通知,应该会很快”。
这家缤果盒子是上海第一家门店,也是缤果盒子在一线城市的第一家门店,位于欧尚超市上海杨浦总部门口,今年6月初开业。盒子大概15平方米,内为常规商品,饼干、薯片等速食食品、乳制品等。每件商品上面均贴有一个磁性贴纸,用于收银台扫码结账。初次进入盒子购物需要用微信,扫码关注“缤果盒子”微信服务号,手机短信验证完成之后,盒子便会自动开门。消费者需要在店内收银台处自助扫码结账,可以支持App、支付宝及微信三种结算方式。
技术不是万能的
“黑科技”是每家无人便利店的光环所在。在进入上海之前,缤果盒子于2016年8月开始在广东中山地区启动项目测试,对于舆论担心的无人便利店防损问题,缤果盒子称,“从去年8月第一个缤果盒子在广东中山落地,无一例防盗和破坏事件发生。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安全保障。”
一周之前缤果盒子宣布过亿元A轮融资时表示,“无人零售降低了人工成本,在运营端就需要有稳定高效的相关支撑。比如软硬件服务系统、供应链支撑、物流及环境优化等等”。不过,稳定高效的运营显然还面临更多挑战。目前缤果盒子上海首家门店货架已经清空并暂停营业。缤果盒子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在一些城市的测试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此次闭店是由于在进行整体的数据采集工作,何时恢复营业,还未接到正式通知。
在零售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无人便利店直接的显性成本和普通便利店相比是一个伪命题,“消费者在门店确实没有看到工作人员,但是前台没人,后台有人”。在上述人士看来,无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后台成本并没有因此减少,同时灯光、温度、设备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从成本角度看,新开店铺做的是增量市场,选址难度和开传统便利店差别不大,单位面积的租金成本不相上下。从管理角度看,人力成本省了后,管理成本是否真的降低还有待观察。”
初出茅庐
上海欧尚总部的缤果盒子是其首次“开启针对一线城市的大规模人流测试”。据称,缤果盒子已与欧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者将与缤果盒子共同完成华东区域的无人便利店铺设及全球业务落地。有分析人士认为,双方合作相当于欧尚成为缤果盒子的区域加盟商,在华东地区的缤果盒子将由欧尚来进行商品供应及日常管理维护。以上述暂停营业的门店为例,在开店初期店内就有大润发工作人员在现场调整货架和商品。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缤果盒子落地了10个门店。除广东中山、上海外,华南区的缤果盒子也正在逐步铺设中。“缤果盒子已做好了大规模量产的准备,预计一年内可完成5000个网点的铺设。”
淘咖啡
在缤果盒子闭店的同时,在阿里巴巴举办的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首次面市的无人超市“淘咖啡”赚足了眼球。在这家仅约200平方米的超市中,集合了商品购物、餐饮功能,按照测试水平,同时可容纳约50人入内消费。但是有消费者向我们透露阿里淘咖啡无人超市的支付体验"take and go(拿完即走)" 的用户体验也是还不够好的。
无人商店入口
入口配备了两台扫码机,第一次入店之前,你需要用淘宝扫二维码,出现相关协议,通过之后,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二维码。让闸门扫码机扫码之后,相当于告诉商店的系统,你来啦。
选货
进去之后似乎也没什么特别,整个商店占地200平方米,最里面是个小吧台,两边和中间有些有货架,中间还有三张带大屏幕的桌子。细心点可以看到,天花板大概有7个监控摄像头(右边四个左边三个)。从现场的观察来看,压力传感器应该是部署在货架上,当有人拿起货物,就会检测到;刚刚上面提到天花板的七个摄像头,应该就是捕捉用户轨迹的眼睛。
支付
进入支付隧道之前,门上有个传感器,结合上面的视频看(压低帽檐就不让你进隧道),估计是负责确认你是谁的,识别不出来不让进。因此,要进这家店,你的淘宝必须绑定了支付宝,作为大陆居民做了实名认证,只能本人购物。 自动代扣上限每人每天5000元。
进去之后第一道门会关上,把你锁在里面,柱子上有各种传感器。然后它开始识别商品,注意屏幕上的提示。识别完毕之后,屏幕上就会出现剁手已经完毕了的画面。现场有其他媒体的小伙伴尝试过,放进背包里,有时候也可识别到。
看似很顺利的购物过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1.进门的时候识别二维码,需要把手机放在比较适中的距离上,放太近也不行。
2.很多宝宝因为是第一次体验,一边进去都一边举着手机拍照,不知道是手机干扰了传感器、还是手机遮住了人脸,一些以这个打开方式进去的宝宝都木有支付成功。
3.还有小伙伴买了两份一样的贴纸,结果只识别出来了一份。
4.RFID标签的技术问题。无法识别玻璃等特殊材质商品,标签如果被紧紧捏住会识别不到,从而影响识别的精准度。此外,如果要在每件商品都贴上RFID,还不仅仅是标签本身成本的问题,还需要供应链的高度配合和全盘改造,现实难度比较大。
5.在人数较多的场所、客流密集的货架前识别人,这对计算机视觉来说,也是个难题,目前还不成熟。此外,在识别那些被客人拿起又被放在别处的商品,纯计算机视觉也很难做到不出错。
6.出门的时候,系统要等滑动门完全关闭后才能完成自动划扣,而滑动门的关闭时间是有行业标准规定的,所以客人是需要在门里停留几秒左右才能出去,"即拿即走"的用户体验还不够好。
7.而且, "支付门"也还不能解决多人同时进入的情况。
无人业态让零售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至少从技术层面上激发了消费好奇心和传统零售的改进,但是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无人业态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投资人的耐心退去之前应该考虑清楚,到底服务于哪类消费群体?无人是否比有人更便利?无人是否带来了更低的运营成本?在技术推动下,无人是否可以成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