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这个词,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时候,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着成长。
长大后,人需要朋友陪伴着经历风雨。
老了后,又需要儿女陪伴在身边。
但是到了今天,由于不同的原因,家长和子女留给“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孩子们开始觉得沉迷于智能手机的父母认为他们不重要了,而根据数据统计,确实父母玩手机的时间也确实超过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也有些特殊的孤寡老人晚年寂寞难以排解,虽然有护工的照顾,但是也无法做到贴心的陪伴。
现在市场上很多陪护机器人,功能大同小异,可以提供教学,链接视频,可以与人简单的交流,花样越来越多,却让陪伴这个初衷越来越模糊。
其实,这些陪护机器人还有很多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能通过网络社交中用户的发言来判断出用户的情绪,能发现一部分潜在的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或筛选出一些思想偏激的人。例如Bark的AI分析服务就已经挽救了25名欲自杀的青少年。
除了通过线上的数据外,SRI 实验室在人脸部识别技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这项技术名为 SenSay 分析,通过分析人类行为,比如打字模式、话音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可以预见他们想要表达的情绪,然后用来调整机器的反应。
同时还有现在运用率比较高的手环,如果AI能链接到手环中的数据,通过手环的数据变化,让机器人判断的更精准。
如果AI学会了上述的功能,能判断出用户的负面心态,那么下一步,该是治愈了吧。
机器人运用于医疗中,争议一向很大,但是如果是陪伴这种辅助治疗,相信机器人会做的很好。丰田打造的“护工”机器人就已经帮助瘫痪人员完成了简单的任务,例如开门、取水或零食等。
不同的疾病,配合不同的方案,让机器人的陪护更加全面,陪伴也更加贴心。
陪护机器人为了帮助人类而生,所以可以说,它们是很温柔的。猫和狗的寿命都只有十几年,但是机器人配合“云储存”只要数据不丢失,它就永远是当初陪伴着你的那个机器人。
这些功能如果运用在陪护机器人中,那么机器人应该可以做到比朋友更贴心,比陪伴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