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科技逐步渗透进金融领域,未来新科技对金融领域将产生更大冲击,瑞银预计,未来三年期间,高科技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将波及现有亚洲企业5000亿至75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将达到中低个位数。
在2017瑞银创新科技行业CEO高峰会上,瑞银财富管理大中华区主席及主管卢彩云称,科技股依然是瑞银最青睐的类股之一,瑞银的许多客户和合作伙伴也都很看好创新科技的巨大潜力,在过去几年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
目前,亚洲科技行业日渐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在MSCI亚洲(日本除外)基准指数中的权重已从2013年6月的18.7%上升至2017年6月的31.7%。从去年9月的瑞银创新科技行业CEO高峰会至今,中国互联网股上涨近70%,实现近一万亿美元的综合市值。
在科技行业的冲击下,金融类股在亚太市场的龙头地位不保。MSCI亚洲(日本除外)指数显示,金融类股的权重由2013年6月的25.8%下降至2017年6月的23.3%。
卢彩云称,下一代电脑运算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课题,它们将会在保健业、制造业、交通业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依照当前的发展趋势,瑞银认为,到2030年,仅在亚洲地区,人工智能有望创造每年1.8至3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人工智能成为区域金融的一个长期机遇。卢彩云称,在中国市场,如果仅仅透过开设分行这种传统模式,已经很难提高渗透率,但如果通过高科技的手段,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渗透率,还可以让年轻一代接触到相关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普惠。
瑞银称,利用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或语音识别软件与客户进行常规的互动,可以降低金融服务行业对传统银行渠道(如分行)的依赖。一些金融科技还利用人工智能将客户的数据和风险偏好与他们的行为表现、房产持有量、保险所有权和产品购买力进行对比。
另一方面,线上或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或是印度的PayTM)日益普及,对传统业者目前的主要营收来源——现金支付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瑞银估计,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年增长率为31%,到2020年交易金额预期将超过300兆元人民币。这种消费者行为模式的重大改变可能会让整体银行手续费收入减少10%以上。
虽然亚洲的人工智能行业较晚起步,但取得的成绩瞩目。国际知名的全球化及市场拓展咨询公司Zinnov的数据显示,尽管截至2015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远远高于亚洲市场,但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将会吸引大量人工智能类的资金流入。瑞银投资总监办公室股票分析师Sundeep Gantori认为,到2025年,中国和印度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总和将远超美国。
瑞银建议,投资者应该充分多元化配置科技企业以及老牌科技类公司,同时避开科技水准落后的企业,因其市占率可能大幅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