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概念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据市场研究预计,到2021年,全球机器人行业将以超过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虽然无数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这些市场预测的准确率跟算命差不多,但是成千上万的“韭菜”们还是拼了命地往里挤,坚信能从这个“时代趋势”里捞到一笔钱。
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的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科技产品,从只会在工厂里组装汽车、组装iPhone,到做汉堡、采摘蔬果、打扫卫生……这个新工具割裂了工人和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关系,让市场看到了自动化的必要性。全世界蓝领工人们的懊恼声越强烈,投资者对机器人行业的热情就越高涨,没错,资本市场就是这么疯狂。
从2015年起,国内的机器人概念股就有不俗的表现,许多基金都建议对它重仓持有,资本市场对它给予了很高的溢价。在美国,很多投资分析师已经开始担心机器人行业存在不小的泡沫。以扫地机器人为例,许多机器人企业的股价上涨已脱离了实际经营状况,一些投资者仓位中机器人股的持有量已高达43%,但分析师们的建议还是“持有”。市场对于机器人的投资热已经丧失了理智。
在这样的局面下,投资机器人行业的理由已经无需多言,而普通股民更关心的是如何投资一只优质股,如何找到一家真正有潜力的、纯粹做机器人的公司。笔者前阵子围观了雪球网上关于新松、埃斯顿以及电梯大佬们转型智能设备商的争论,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机器人大国——日本的股市情况,给有需要的读者列一些参考对象。
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方面,外国人看日本“要完”,日本人看日本也是“迟早要完”。据日本总务省2017年发布的人口推算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1日,包含在日外国人在内,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较2015年减少16.2万人,人口数量连续6年负增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出生率越来越低,正值壮年的人们还长年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日本成了机器人研究的黄金地带。
据机器人之家(公众号:jqr-com)了解,日本官方机器人机构——日本机器人协会(Japan Robot Association,JARA)成立于1971年,该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而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成员名单上——大部分协会会员是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因此筛选日本的机器人股票就成了一件简单的事,笔者将在下文重点介绍20只日本机器人优质股(不含欧美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如ABB、康耐视在日本建立的上市子公司),看看机器人巨头们的股市表现。
在这20家企业里,其实真正“纯玩”机器人的只有5家:
公司 | 股票代码 | 市值(亿元) | 1年回报率 | 5年回报率 |
---|---|---|---|---|
发那科 | TYO:6954 | 49600 | +31% | +42% |
安川电机 | TYO:6506 | 9694.2 | +138% | +582% |
Cyberdyne | TYO:7779 | 2106.91 | -5% | N/A |
富士机械 | TYO:6134 | 2038.65 | +74% | +125% |
友信精密实业 | TYO:6482 | 547.94 | +22% | +123% |
发那科
发那科是日本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它在全球ROBO ETF占比1.6%,媲美西方龙头企业ABB和罗克韦尔自动化。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行业领头羊,发那科主要有三大业务:工厂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机器。这家企业以机器人公司的定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其机器人销量仍在不断增长。
虽然发那科为18个不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如航空、农业、汽车、建筑和能源等,但从近年来公司发布的财报可以发现,这家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汽车工业。而就在去年,发那科宣布在工业机器人中整合NVDIA芯片,用AI平台构建未来工厂,同时它又是汽车新贵特斯拉的合作商,可以推断,未来发那科在汽车制造业上还能走很远。
安川电机
安川电机同样也是ROBO ETF的宠儿,但它吸引投资者的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运动控制系统和机器人配套软件。工业机器人有一个核心部件叫伺服电机,而安川电机是世界一流的传动产品制造商,也是日本第一个做伺服电机的公司,其产品以稳定快速著称,性价比高,是全球销售量最大,使用行业最多的伺服品牌。
2016年,安川的机器人销售额占整体净销售额的35%,而系统控制和传动产品销售占比44%,这两部分的高占比确立了安川电机机器人制造商的定位。同时,根据上图可以发现,安川的市场布局非常均匀,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构成是它规避风险的好方法。
Cyberdyne
Cyberdyne在中国的知名度没有另外几家做工业机器人的高,因为它是一家做外骨骼机器人的企业,而外骨骼这类产品本身就没有打开市场,更何况Cyberdyne的机器人售价高达20万美元,虽然能租赁,但是租金也不菲。熟悉股市的朋友可能听说过“香橼”公司,他们曾发表过对Cyberdyne的负面评价,称其是“世界上定价最可笑的股票”,认为Cyberdyne的股价被严重高估了。而这一点似乎得到了印证:
自去年下半年“香橼”公司的报告发布后,Cyberdyne股价暴跌,市值蒸发了约三分之一。目前,该公司的股价徘徊在1500点附近,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上一季度收入300万美元,亏损230万美元。Cyberdyne从2015年开始就试图让自家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但至今未取得积极效果。
富士机械
富士机械专注于机器人解决方案和数控机床,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电信和计算机设备等领域。该公司有近74%的销售额来自机器人解决方案,占比12.7%的机械工具也多是电源、电压器、伺服马达等机器人配套产品,所以称得上是一家纯机器人公司。
中国是富士机械最主要的市场,在整体销售中占了近一半。
友信精密实业
友信精密实业是一家开发注塑产品的企业,在中国深圳设有一家港资公司,该公司的机器人围绕注塑(出模、运输、包装)设计,以直角坐标机器人见长。
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友信精密在注塑机器人上有突出的专业优势,这家公司同时也在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
机器人制造涉及许多精密技术,上述5家公司大多以自动化设备起家,有些赶上了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的自动化浪潮,有些,如Cyberdyne,属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空降型企业。在日本,许多先进的工业制造商也早已涉足机器人领域,对于它们而言,机器人产品可以是未来发展方向,也可以是小打小闹的“副业”。
富士通(TYO:6702)
富士通是一家信息通信技术供应商,主要产品有半导体电子器件、计算机通讯平台设备(服务器、硬盘)、软件服务等。这个以高科技傍身的日本IT巨头还有一项“副业”,就是开发商用机器人助理:零售业仓库管理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办公室用机器人等(尽管这些服务机器人放到现在来看不是什么新奇玩意儿)。
上图是富士通12年前推出的一款服务机器人,当然它们似乎一直“待业家中”。
日立(TYO:6501)
日立是来自日本的真·电梯大佬,旗下的挖掘机也不错。类似富士通,日立也组建了一个小型机器人事业部自娱自乐。日立现在市值约34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贡献自IT、电信、基础设施和工业系统,虽然机器人部门还很不成熟,但是日立自己还是很有自信的:
IHI(TYO:7013)
这家公司有些让人沉重。二战期间日本有四大重工: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和石川岛播磨重工。IHI就是石川岛播磨重工(曾用名),它现在还是日本重要的军事防务品供应商。和富士通、日立开发机器人的心态不同,IHI侧重工厂自动化和三维数据处理,主要围绕制造业。
JUKI(TYO:6440)
JUKI(重机)主要生产工业缝纫机、家用缝纫机和自动贴片机(勉强称得上是机器人),它的工业缝纫机(重机牌)在中国市场可以算是顶级产品,但这些机器设备只占公司收入的20%。JUKI的主要收入来自其他业务。
川崎重工(TYO:7012)
川崎重工的业务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围绕航空航天、基础设施、能源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展开,当然,它也是日本军工产业的重要成员。川崎的机器人业务是精密机械的组成部分,销售额占比有12%。但它机器人业务的发展并不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虽然外资品牌瓜分了九成份额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川崎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比较尴尬,从近几年机器人不断降价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神户制钢所(TYO:5406)
神户制钢所是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核心是钢铁业,所以该公司开发的机器人主要用于钢、铁、铜、铝等相关金属产品和设备的焊接。在“神钢”各类工程机械面前,机器人业务占比不足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松制作所(TYO:6301)
小松制作所是一家生产工程机械、产业机械、地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材料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领域机械的综合技术企业,从2008年起,该公司推出了一个自主运输系统(AHS),即配备了GPS导航、障碍检测和中央控制网络的无人车系统。
三菱电机(TYO:6503)
三菱电机和三菱重工同属日本三菱株式会社,后者服务日本军方,如果说两者还有什么联系,那就是电机从重工手里接手了家用空调的生产制造。三菱电机的MELFA系列多关节机器人手臂相对比较成熟,市场认可度较高,它也提供机器人用伺服电机。
NACHI不二越(TYO:6474)
NACHI不二越的机器人在中国名气不算小,但企业规模是真的很小,市值只有14亿美元,主要从事重工业设备制造。和川崎机器人一样,不二越机器人定位也略显尴尬,据统计,该公司去年销售额是19亿美元,其中机器人业务仅占11%,较上年有所下降。
精工爱普生(TYO:6724)
在全球,爱普生这个品牌已经和各类打印机和投影仪绑定了,所以它生产的其他产品几乎都没什么存在感。事实上,依托公司在数码影像技术和解决方案上的长年积累,爱普生的机器人的图像处理技术精度很高。虽然机器人业务仅占公司总收入的2.7%,但这块业务较上年增长了53%。
东芝机械(TYO:6104)
东芝机械是东芝的子公司,主要生产东芝品牌的注塑机、冷热式压铸机、挤出机、机床、加工中心等一系列大型机械,工业机器人也包含在内。东芝机械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上下料、装配、检测,负载、臂长种类较全,连同伺服电机等配套设备,机器人业务占子公司年收入的11%。此外,东芝本部曾开发了一些扫地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品,但仅限“炫技”。
雅马哈发动机(TYO:7272)
不是生产乐器的雅马哈,是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雅马哈。虽然公司的大部分盈利来自摩托车,但是雅马哈有一个工业机械和机器人事业部,雅马哈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很简洁,以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去年该公司的机器人、控制器和视觉系统的销售额约占总体的3.7%。
DAIHEN(TYO:6622)
DAIHEN在日本国内主要生产工业生产砾岩重型电气设备、太阳能逆变器和焊接设备,这个公司的海外品牌叫欧地希(OTC),主要生产焊接、切割机器人。据了解,去年DAIHEN约15%的收入来自焊接机器人。
DENSO(TYO:6902)
DENSO(日本电装)主要为汽车制造业提供零部件和系统服务,它也生产工业机器人。之前机器人之家(公众号:jqr-com)曾介绍过DENSO的新品,但反响平平,相比较之下这款产品在欧美的关注度更高,大概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对它不感兴趣?DENSO至今都没有公布机器人产品的市场份额,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该公司机器人的全球装机量已经突破9万台。
IDEC(TYO:6652)
IDEC主要生产自动化元器件,如开关、继电器等,现在它把这块业务延伸到了机器人领域,提供人机界面设计以及自动化、安全和工业面板解决方案。最近它又收购了一家企业,用来支撑人机接口、操作杆和控制面板等方面的服务。
综上可得,虽然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日本的机器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有突出的竞争优势,但是把这些品牌放在日本国内一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些优质机器人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主营业务优势突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耕耘。无论是纯机器人制造商还是把机器人当成副业娱乐的企业,他们都极其重视公司的立足之本,不会因为机器人市场庞大而“舍本逐末”。安川电机本身以电机起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但是当业内提到它时,它的电机产品依然是最核心的。
产品开发慎重,与自身优势相结合。在这一点上,神钢和川崎就是很好的例子。神钢的焊接机器人建立在自身出色的金属业务基础上;而川崎本身是搞重工的,却开发了小型3C机器人,这让集成商很没有把握,事实上他们产品的稳定性也确实出了问题。
做精做细技术,凸现产品特色。后入行的企业想在产品性能上完全超越ABB、FANUC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很重要,在性能上竞争不过别人时,盲目压低价格可能是败招。
控制发展速度,稳中有进。虽然自动化趋势是必然的,机器换人是必要的,但是这些日本企业对于机器人业务的发展都比较保守,这可以从销售额占比上发现。销售额低一方面可能是产品不好卖,但上述企业基本都没有这种担忧,所以他们在扩大生产规模这件事上十分慎重。另一方面,虽然全球机器人市场一片红火,对于后进企业,甚至是安川这样的企业,靠市场多元化、产品多元化转嫁发展风险还是十分必要的。
注:文中数据来自谷歌10月11日实时数据及各公司年终财报,如发现错误,欢迎读者指正,笔者将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