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牛山劲胜精密的生产车间,庞大的数控机床旁边,工业机器人、机械臂、ATM小车相互协作,将不同的零部件快速装配成一体后又各自散去,一件产品就此出炉,全程实现自动化操作。这套智能工厂系统是劲胜精密斥资数亿元向华中数控购买的“国产货”。
近年来,随着“机器换人”市场需求的释放,东莞的智能装备产业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企业愿意使用国产、莞产系统或装备,以此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
事实上,东莞的机器人产业面临“量大而不强”的怪圈,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工业机器人诸多零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产业打破国外垄断还要多久?自主品牌的智能制造创新产品该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胜出?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机器人国产化加速
记者走进位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的瑞必达工厂,偌大的厂区只有零丁的工作人员,唯有机械手在有条不紊地操作,还有工业机器人在作业。这是瑞必达在松山湖的“无人工厂”。
国产机器人产业“逆袭” 打破洋货垄断
“自从实现机器换人后,以前春节不能接的订单,如今瑞必达的机器人都可以及时赶单出货。”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建军说,如今企业的月产触摸屏玻璃800万-1000万片,与之前相比增长100倍。令记者更为惊叹的是,这套智能制造装备均为瑞必达自主研发,国产化率99%以上。曾建军告诉记者,瑞必达大手笔研发适用于生产的工业机器人。
“我们的主营业务是生产手机屏幕玻璃,随着手机行业更新换代的加速,在外购买机器人很难符合我们生产的需求,”曾建军说,“后来,我们就找了几个工程师、博士,琢磨着自主研发自己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维护机器人等一系列工作都是自己操盘,成效也是喜人的。”
瑞必达品质总监黄炜说,该项目中核心智能制造装备是100%自主研发,不仅鼓励了装备制造厂商研制的积极性,也说明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也能胜任行业中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劲胜精密执行总裁王建赞同上述观点。他分析,在智能车间里,大数据才是企业的命脉,依靠数据才能建立模型,从而实现智能化生产。“国外设备操作的数据掌握在原厂商的手里,我们无法掌握大数据,这对长期的生产是不利的。如今,劲胜精密的智能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
王建向记者展示了劲胜精密这组名为“移动终端金属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的国产化智能工厂生产线,这套系统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国产化,包括采用国产化的高速高精度钻攻机、国产化的机器人以及国产化的数控系统。
“在生产的过程中,集成控制系统起着‘大脑’的作用,由系统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发出指令,还可以通过云端的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的损耗,改善产品的品质。”王建介绍。
国产货倒逼舶来货降价
由于技术、核心零部件的短板,很多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吃尽了苦头:从国外一些厂商进口零部件,往往要用数倍的价钱才能买到,迫使很多企业营业的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对此,盈动高科副总经理罗日辉深有感触,盈动高科是一家生产核心零部件绝对值编码器的企业。
“绝对值编码器的市场长期被国外少数几家行业巨头企业所垄断,国外的厂商卖给当地人非常便宜,却以几倍的价格卖给中国人,这让我们的创业团队感到非常懊恼。”据罗日辉介绍,这样就抬高了国内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的成本。
据机器人白皮书显示,进口机器人零部件占据了国产机器人成本70%的份额。若再加上机器人框架、设计、电路以及人工等成本,制造业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在同行竞争中更加缺乏优势。
“外国厂商仗着我们做不出来才卖那么贵。”罗日辉说,他们这班创始人多数是科班出身,其研发团队好几个人都是从西门子出来的,均拥有一身技术,就商量着尝试打破这一格局。经过多年的攻坚,企业推出的绝对值编码器的品质已能与国外品牌媲美,填补了国内核心零部件重要领域的空白。
罗日辉拿着一个绝对值编码器告诉记者,像这种直线绝对值编码器,精准度和技术与国外的企业相差不大,在价格上远低于同类的国外产品。“这迫使国外的同类产品降价。”
国内的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华中数控也曾遭遇上述的情况,最后凭借技术攻坚,占领了行业的领先位置,如今劲胜精密车间里正大量使用华中数控的国产机器人。
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由于起步晚,国产的控制系统一直承受国际巨头的价格压力,当我们的产品实现了与之同等的性能而价格更低的时候,国际巨头为了占据市场,将降低价格或者提身产品的性能来提升竞争力。”
上述负责人说,如今,与国际的品牌相比,华中数控新研发完成的某型数控系统成本能够低20%至30%,这导致国外同等性能的产品价格普降10%。
在一定程度上,国内智能装备企业的崛起对国外厂商构成了威胁。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对于一些用量较大并在行业内具备竞争力的国产同类产品,外国机器人制造业商在价格上作了让步,降幅在15%-20%左右。
发力智能装备细分领域
在企业起步阶段,罗日辉在推销绝对值编码器的时候往往被拒,他问:“为什么不使用我们的国产设备呢?”“因为国产货不如进口货。”对方回答。
“市场是决定产品的唯一标准,”罗日辉说,为了让市场接受国产货,就让客户免费使用产品,“让机器跑给他们看,结果,我们的产品经得过时间的考验,无论效率和精准度跟舶来货相差无异。”
虽然产品品质、技术、高性价比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市场的信任,但从长远来看,机器人产业国产化之路还很漫长。回到东莞,其智能制造国产化之路也是漫长,在东莞制造装备业中,存在上下游企业不配套、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等多个问题。
以上问题在广东省机器人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明看来,最核心的是调动企业创新动力,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身形成良性、创新、竞争的产业发展链,改变如今存在的产业链上的问题。
针对目前东莞智能装备整体的发展现状,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石勇提出,东莞应打造全球性的创新网络,要善用外力,同时要积极开展战略部署,在一些关键节点优先布局。譬如,在零部件和基础技术方面,政府可以创新一些政策,为东莞零部件企业提供市场的空间或“快速通道”,促使这些企业快速成长。“我们有大量的零部件企业,他们并不是没有造的能力,而是缺少用的机会。”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与国际相差至少10年。”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提出,美国和日本一些国际性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技术和产品都非常成熟了,在行业里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未来东莞乃至国内的智能制造企业需要寻找符合自己产业特色的路。“我认为可发力细分领域,从中培育我们的‘举旗人’,我们从最细分的市场打败这些国外的品牌。”
(原标题:国产机器人产业“逆袭”打破洋货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