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AI+机器人如何落地?提高效率、贴近生活、丰富功能性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36氪        2018-05-16

  “机器人代替人”的概念由来已久,而随着自动控制、机器视觉、深度学习、SLAM等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项目的落地,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技术落地场景是否有意义、技术是否能够真正节省人力等问题,困扰着创业者和投资人。

  5月11日,在宁波余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分会场“机器人·天使会投资高峰论坛”上,几位机器人、人工智能方向的投资人以及技术专家,参与了主题为“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圆桌论坛。

  

  论坛主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IEEE R&A北京大区主席王田苗在开场时提出,智能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随后,王田苗向嘉宾们提问,“在中国,‘AI+机器人’的技术应如何落地?”

  舜宇光电董事长王文杰认为,对于以前的光学行业来讲,大家熟知的就是显微镜放大镜、眼镜等属于光学仪器。而带宽技术的突破,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我们光学传感器能够得到更多数据。“如果说一个机器人通过光学设备(例如激光雷达、摄像头),能够获取通过机器视觉获得人类视觉70%以上的信息,那么机器人就能代替人类做很多事情,而现在很多机器视觉便已经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了。”

  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表示,AI机器人需要在三到五年内找到精准需求并落地,例如制造、出行、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并且技术方在选择好落地的垂直领域后,要将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才能显出价值。

  百度风投CEO刘维以AI机器人应用于农业场景为例,说明机器人在商业运作中能为管理者提供帮助。刘维认为,在农业场景,当前AI机器人的节点效率和系统效率已高于人类。对此,他以评判苹果是否成熟为例:人类要判断苹果是否成熟判断主观性强,并不准确,而AI机器人可以通过节点效率使得评判标准更加标准化和精确化。

  国投创新总经理王世海认为,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很多,但现阶段的落地项目一定要贴近生活。“五年前我经常丢手机,为什么现在不丢了?因为它和你‘融为一体’了。几乎在所有场景下,用户都离不开手机,如果人工智能产品也能让人产生这样的依赖性,那就非常成功了。”

  乾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总经理马益平则认为,家庭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但他同时也认为智能家居领域还没有出现能够标准化或者又有个性化的机器人产品。也正如刘维所说,第一目前家庭工具功能单一,扫地的扫地,做饭的做饭;第二AI需加强家庭的交互,如管家和家里所有的物品。第三则是满足情感上陪护,尤其是在家里有老人小孩时,AI机器人可以像亲人一样陪伴主人。

  综合五位嘉宾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三条要点:

  AI机器人需要具备明显超越人类工作效率且节省人力的性能;

  落地生活场景的服务类机器人需要丰富其功能性,并且在工作上更贴近于“人”的习惯,当人离不开机器的时候,证明机器就可以替代人了;

  落地工业、农业场景的机器人,在部分领域已经可以达到机器人的综合工作效率高于人类,相关项目团队应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寻求更多落地合作,也可以通过与传统的工农业从业者们多交流,去深挖痛点,以此让落地产品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中国工业机器人去年已突破13万台,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此前曾发布关于“2018年机器人产业发展及投资价值”的报告中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超过600亿元。

  而在5月10日的“跨界巅峰对话-AI+RI智能机器的新时代”分会场上,王田苗曾预测,“在未来3-5年,中国可能将会出现两至三家上万台(套)的机器人公司。”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迎来高峰,而随着相关技术在自动驾驶、语音交互、医疗机器人等领域落地,将会有更多资本、技术与人才涌向这个AI与机器人,更多贴近我们生活的技术和产品。

关键词: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