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艾瑞咨询发布《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供应端市场和产业链的剖析,结合投资视角,探讨工业机器人企业如何打造自身竞争力,赋能中国工业产业,给企业带来新的增长与转型机会,由此思考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1)通过明晰工业机器人定义,梳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以此阐述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迫切性、必要性及价值所在;2)从市场宏观的角度,剖析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驱动因素,并进行解读;3)结合产业链视角,对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产业链情况,包括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的相关企业的现状、特征、技术、痛难点、优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体现上游重技术、中游重产品、下游重行业和场景的特征,帮助供给侧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新的动向,做出更优的战略调整;4)基于以上内容,展开对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分析;5)通过对中国工业机器人资本市场的研究,以及公司价值矩阵的评选,体现本体和集成行业现有的优势企业,为工业机器人赛道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专业视角和策略建议。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宏观环境
l 政策上:政策力度加强,方向上从“引进+专项突破”转为“国产化、智能化”;目标上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l 技术上:机器视觉、传感器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与工业机器人深度结合,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l 需求上:1)潜在劳动力不足,“机器替人”成大势所趋;2)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其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提升空间,国内工业机器人空间潜力大。同时,新能源等行业在国产化的浪潮下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与渗透提供一定先发优势。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情况
l 上游——零部件情况:1)减速器:市场集中度极高,高端市场为国外品牌绝对垄断,故厂商议价能力强,约占机器人成本的25%-30%。整体供货周期长,国内一般4-6个月。2)伺服:高端市场依赖进口,中低端市场可自主覆盖。国内厂商中,伺服占机器人成本比重约25%-30%。3)控制器:本体厂商纷纷自主研发,但大部分还是需要购买第三方产品。控制器占机器人成本比重约20%-25%。
l 中游——本体情况:1)保有量: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135.7万台,主要为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其占比分别为60%,40%左右。2)竞争格局:市场格局较为集中,整体国外品牌占比高,约七成左右。3)国内厂商主要打法:通过零部件自研来控制成本结构、发展协作机器人增加产品应用场景、拓展家具等新行业、积极布局出海等。
l 下游——系统集成商情况:1)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其中国内系统集成商占比90%以上。2)机器视觉、3D相机等新兴的集成生态伙伴助力工业机器人“眼/脑”发展,解锁更多、更精应用场景。3)传统系统集成商向综合解决方案厂商迈进,即向上拓展本体能力,向下拓展机器视觉、柔性夹爪等周边技术。
我国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l 从发展方向上看: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以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为方向,其中运动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技术促进产品性能提升,AI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化提升,未来工业机器人向着智能化、精细化、柔性化、平台化等方向发展。
l 从行业发展潜力看:汽车制造、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仍然是主要应用行业;锂电/光伏制造是新增市场的主要行业。除此之外,航空航天、家电制造业等制造业应用潜力也比较大。
主要厂商评价
l 从市场投资热点上看:1)本体、其他(视觉定位、追踪、检测、激光雷达等业务企业)、全产业链是主要投资方向。2)零部件中伺服+控制较热,本体中协作机器人较热。
l 从本体和系统集成商的评价看:报告主要考虑了厂商的需求前瞻力(即市场空间)和产品执行力(即需求满足能力)。1)针对本体,主要看产品及品牌:“四大家族”占据行业领导地位;新松、埃斯顿凭借高零部件自主率、高行业景气度跻身行业领导者之列,协作机器人厂商则通过拓展行业和场景的广度来提高竞争力。2)针对系统集成商,虽然主要看行业服务经验,但就竞争而言,需求前瞻和产品执行需双向发力,其中产品执行力是需求前瞻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