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府发〔2013〕7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指导意见》推进的工作责任。为便于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指导意见》内容,市经信委作出如下解读:
解读一:《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整机与零部件协同推进,重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探索商业营运模式,有序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为重庆工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解读二:为什么要制定《指导意见》
机器人成为新工业革命的重要代表。新工业革命重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是核心内容,机器人是智能化代表,3D打印是数字化代表。为此,世界各主要先进国家均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美国于2009年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包括发展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欧洲提出了2002-2022欧洲机器人研究与应用路线图,作为欧洲机器人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日本政府将培育未来机器人产业看作支撑21世纪日本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战略之一,提出了“创建21世纪机器人社会的技术发展战略”;韩国2009年公布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2010年,又提出《服务型机器人发展战略》,提出到2018年占世界机器人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10%提升到20%,韩国将服务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10大“发动机”产业,给予了重点扶持。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发出的最大信号是:由机器人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大爆发前夜。机器人可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微观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机器人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解读三:机器人产业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发展原则:坚持以应用示范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以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选择若干重点骨干企业,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举,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快速发展。瞄准全球机器人制造知名龙头企业进行招商,同时加大对我市机器人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尽快推进机器人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坚持“整机+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发展模式,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机器人产业发展园区,以焊接、涂装机器人等整机为重点,带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坚持技术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与民用机器人同步推进。以重点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完善机器人仿真设计、测试检测和标准设计平台,服务各类机构和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机器人。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初步形成集聚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综合产业集群,机器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研发、检测、制造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解读四:“重庆造”机器人的市场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汽车工业和电子电器行业作为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两个行业,共占据了59%的市场份额,从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分析,我国的汽车和电子市场工业机器人使用量远未饱和。就汽车工业来看,日本和意大利分别达到1436和1299,德国为1130,法国1120台,西班牙950台,美国770台,瑞典630台,英国610台,我国仅141台(2011年我国汽车从业工人约为370万),发展空间相当巨大。而2010年日本电子电器行业机器人密度则可以达到300台/万人左右。按照重庆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将从现在占全国的12%增长到15%,电子方面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的产能,产业工人达到100万人,预计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需求在4.5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同时,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市场对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越来越高,此类需求也将带动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多。
解读五:构建科学的组织保障体系、重要措施软硬兼备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经济信息委负责全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外经贸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国资委、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等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组织相关研发、制造单位成立产业联盟,积极发挥其市场主体作用,实现政企、校企、军地资源共享、协调推进。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增添发展动力。整合市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资源,设立重庆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机器人产品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
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基地规划编制,落实土地指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园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推进产品体验馆、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中小企业孵化楼、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四是完善投融资体系,创新商业运营模式。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机器人产业。
五是促进人才聚集,打造智力高地。建立机器人产业人才聚集、培育和服务体系。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按规定给予相关待遇。建立健全行业专家委员会工作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培养机器人产业相关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