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我国制造业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重点要求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对机器人产业格外重视,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早在2013年底,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到45%以上。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此次《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机器人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50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实际上这也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成促进。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54%,两倍于全球增幅。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21.7%。2016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497台,增幅为19.9%。
应该看到,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四多四少”的现象突出:新闻宣传的概念样机多,投入市场的实用产品少;以机器人为题材的资本运作多,以机器人为核心业务的实际获利少;进入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和创业者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团队少;追求短期利益的多,着眼扎扎实实长远利益的少。
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千方百计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但也要看到,机器人产业并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参与的,更不是那些在自身领域赚不到钱、“半路出家”的企业说进就进的产业。机器人产业本身是一个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需要时刻把创新放在第一位的高科技行业。客观地说,很多传统企业或者创业者尚未完全具备从事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条件。
有必要提醒,为避免重走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今天红红火火,明天冷冷清清,后天哀鸿遍野”的老路,地方政府和工业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作用,对想进入机器人产业的企业的资质要牢牢把关。
因此,当前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不是要鼓励企业全面撒网,当务之急是要集中资源,打造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机器人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