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近两年迎来了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化等诸多问题。对此,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为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信部等部委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推进机器人产业高端化。
机器人产业受政策支持
机器人市场有望成为下一轮“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将密集发布机器人导向政策 产业或步入良性发展
面对未来经济发展对机器人产业的需求,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众多支持。今年年初,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其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前多个部委已就机器人产业进行了相关规划。其中,工信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6年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我国“十三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要求5年内形成我国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把机器人产业列为重要专项,不仅在项目上给予支持,也包括在平台建设上进行布局。
此外,为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下一阶段我国还将展开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制及应用示范工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以及机器人人才培养示范工程。
机器人产业规范发展迫在眉睫
随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但其中的问题也不断暴露。
首先,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除了省会城市,一些地级市和县城都在建机器人产业园,不仅数量多,规模也要大。有业内人士估计,根据主要工业机器人园区的规划规模目标计算,机器人核心技术上没有突破,生产的机器人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不出几年,机器人产能过剩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机器人产业高端不足,低端化严重。我国的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在自主品牌、关键技术等方面,大多还是一些中低端产品,没有核心技术和零部件,6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核心技术和部件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一些机器人生产企业,缺技术、缺人才,核心器件的电子元件是买来的,企业做的只是把一些机械组件安装起来,这样就更容易导致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再次,国内机器人产业市场份额低,利润低。由于国产机器人低端化严重,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难以与欧美等机器人企业匹敌,很难被用户信任,导致国外企业占据了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份额。在产品利润方面,专家表示,由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大部分处在做系统集成的阶段。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上游企业,也掌握着绝对话语权,赚取超额利润,国内的系统集成商仅能赚取10%左右的毛利。
此外,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助长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机器人产值目标的冲动,但由于缺乏监管和事后验收,给一些企业留下了骗补的空间,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源。
多元发力助机器人产业良性发展
面对机器人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后续将持续发力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防范机器人产业的盲目扩张,防止产能过剩。应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地方政府应推动机器人产业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区域优势、区位特点,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机器人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扶持、盲目扩张的势头进一步扩大。
其次,需要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国家应鼓励创新,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关键零部件质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加大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突破该领域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企业的发展瓶颈,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技术基础。同时,制定实施工业机器人的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加快完善检测认证平台,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机器人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有利于研发、创新和公平竞争的行业规则,避免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地方政府应严格把关补贴扶持政策,严厉打击造假骗补行为,同时重点鼓励机器人企业应用新技术,发明新技术,提升竞争力。
在机器人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只有国家政策规划、地方政府作为、行业自律规范等多元因素共同发力,才能促使机器人产业科学、理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