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国内焊接机器人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机器人网       2017-04-28

自去年以来,《中国制造2025》进入深入实施阶段,智能化转型趋势火热,“机器换人”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选择,国产机器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工智能”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用减速器市场需求规模也随之增长。整体而言,机器人市场需求只增不降。在多种因素的引诱下,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再次提速,步入历史上的第二个繁荣发展期,或将比第一次浪潮还将剧烈。


目前,国内市场的机器人应用主要分日系、欧系和国产三种。日系机器人主要以安川MOTOMAN、OTC、松下、FANUC等机器人为主,欧美系以德国的KUKA、CLOOS、瑞典的ABB以及奥地利的IGM等,国产机器人主要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广州数控为主。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与喷涂)的工业机器人。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工业机器人属于标准焊接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多用途的、可重复编程的自动控制操作机(Manipulator),具有三个或更多可编程的轴,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机器人最后一个轴的机械接口,通常是一个连接法兰,可接装不同工具或称末端执行器。焊接机器人就是在工业机器人的末轴法兰装接焊钳或焊(割)枪的,使之能进行焊接,切割或热喷涂。


目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系列产品,但却不能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国内机器人价格没有优势


近10年来,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从每台7—8万美元降低到2—3万美元,使我国自行制造的焊接工业机器人在价格上很难与之竞争。特别是我国在研制焊接机器人的初期,没有同步发展相应的零部件产业,如伺服电机、减速机等需要进口,使价格难以降低,所以机器人生产成本降不下来;我国焊接装备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一点也间接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的发展。对于机器人的最大用户——汽车白车身生产厂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来从国外引进,国产机器人几乎找不到表演的舞台。


智能化水平低


国外焊接机器人是个非常成熟的工业产品,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而且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而我国则处于一种单件小批量的生产状态。目前,国产焊接机器人在自动化、智能化软硬件方面还与进口机器人有不小差距。


需要政府扶持


不仅是焊接机器人,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家既“散”又“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还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焊接机器人是个机电一体化的高技术产品,单靠企业的自身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对机器人生产企业及使用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速我国国产机器人的发展。


缺乏高质量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焊接作业主要还是靠人工,焊接机器人普及率不高,这导致国内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人才缺口。近年来,国内出现了“用工荒”,缺少工人倒逼企业进行自动化升级,高质量技术人才的短缺现象越来越突出,同时中小企业也无力承担高额的培训成本和技工流失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焊接机器人的普及。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