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角度来看,焊接行业有望迎来机械化与自动化焊接生产力的新黄金时代。在协作机器人(cobot)技术降低应用门槛的推动下,制造商正在重新评估其技术转型方案。以下是实现从手工焊向机械化焊接转型的三种路径:搭载牵引小车的MIG焊方案、埋弧焊(SAW)解决方案以及协作机器人技术。
在评估这些技术时,请牢记一个关键要点:自动化转型应从单个零件、组件甚至一条焊缝开始。可以选择最简单、重复性最高的焊接作业——直线、圆形或方形焊缝最易实现自动化,从而让熟练焊工腾出手来处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从“枯燥”的焊缝入手,既能奠定成功基础,又可为自己争取学习缓冲期,同时更易于投资回报率的评估。
ESAB的机械化牵引焊车。牵引焊的进入门槛最低,因为它们利用了标准工业焊接系统的功能,因此制造商可以在手持式和机械化作之间切换。
机械化牵引焊车
将 MIG 枪(或等离子或氧燃料焊枪)夹在从电源以 42V 电压运行的拖拉机上,或使用与电动工具相同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它们利用了标准工业焊接系统的功能,因此进入门槛最低,因此制造商可以在手持式和机械化作之间切换。
机械化焊接牵引车将MIG焊枪(或等离子/氧乙炔割炬)固定于牵引装置,该装置可采用焊机输出的42V电压驱动,或使用与电动工具同类的可充电锂电池。这类方案具有最低的应用门槛,因其完全兼容标准工业焊接系统的功能,使制造商能在手工焊接与机械化操作间灵活切换。
牵引焊车可实现直线焊接运动,具有轻便可移动的特性,且易于拆卸以便在不同工位间流转。该设备支持更高焊接参数、更粗焊丝直径及更快的行走速度。手工焊的平均熔敷率通常在5.5-7.5磅/小时之间,而机械化焊接可将熔敷率提升至12-16.5磅/小时。牵引焊车能将焊接速度提高50%-100%,其最高行走速度可达50-70英寸/分钟(具体因型号而异),而手工MIG焊的常见速度仅为15-20英寸/分钟。
此外,通过进行连续焊接,牵引焊车减少了与启动/停止缺陷相关的返工。在需要均匀焊道轮廓和熔深的应用中,牵引焊车可提供一致性,而无需机器人自动化的成本或复杂性。它们还通过减少烟雾、紫外线辐射暴露和在不舒服的位置进行焊接来减轻操作员的压力。
轨道式、侧梁式及龙门式埋弧焊系统
对于在重工业应用中使用包芯焊丝手动焊接的制造商来说,转向硬自动化埋弧焊方案能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并促进业务增长。埋弧焊系统始于标准化组件,随后根据应用需求进行定制化改造。例如德克萨斯州制造商Patriot Erectors曾中标某机场扩建项目的箱型梁焊接合约——仅主焊缝就需完成15,200英尺焊接量。
为确保盈利并满足施工进度,该公司从手工焊转向侧梁式埋弧焊方案。该方案使焊接头、送丝机构、焊剂漏斗、控制组件及驱动电机全部集成于12英寸宽翼缘工字梁上,可实现长达25英尺的连续焊接。日产量从原本的1-2个顶棚构件提升至8-12个(根据班次调整)。
纽约蒙哥马利市的Orange County Ironworks公司则选择了双头龙门式埋弧焊系统。其地轨可延伸至匹配工件长度,具备10英尺宽幅作业能力,焊头能执行内角焊、外角焊及立向焊接。该系统特别适合采用单/双丝埋弧焊工艺加工工字梁与箱型梁。
相较该公司最优秀药芯焊手工焊工12英寸/分钟的极限速度,该龙门系统每个焊头可实现26-32英寸/分钟的焊接速度。这意味着每分钟净增12-60英寸焊缝,生产效率提升达4至5倍。
协作机器人
传统机器人仅在高批量生产中具有经济性,但对许多制造商而言,从手工焊直接跨越到全自动化焊接仍存在障碍——不仅需要高昂资本投入,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加之多数制造商专注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传统机器人复杂的编程要求使其难以适用。
新一代焊接协作机器人却能在多品种制造中大显身手,其优势在于快速简易的编程能力。整套系统(含机械臂、焊接工作台、电源、送丝机、线缆及控制器)起步价约为10万美元。协作机器人系统组装简便:清晨送达的整装设备滑橇,正午前即可投入焊接作业。
焊工能快速适应协作机器人,因其操作与焊接同样依赖触觉感知。教导焊接路径时,通常通过焊枪上方机械臂的按钮序列实现:按下首键解锁机械臂,操作员可手引导焊枪至起弧点并调整最佳角度与干伸长度;触发另一按键即可记录焊枪空间坐标。
焊接路径编程只需记录系列坐标点,并通过机械臂控制 pendent 或平板/手机端的软件应用完成。大多数工件的编程仅需数分钟,这种特性使协作机器人完美契合多品种生产需求。
传统上,一线工人对自动化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机器人会夺走我们的工作”。但协作机器人彻底改变了这种叙事——焊工如今将其视为减轻体力负荷、延长职业寿命的机遇。协作机器人对年轻群体尤其具有吸引力:“机器人操作员”的职位头衔自带酷炫光环,特别是当涉及控制系统与数据指标学习时。它们还为那些渴望从事焊接但手眼协调能力不足或尚在学习阶段者打开了新通道。最重要的是,协作机器人发挥着力量倍增器的作用,使操作员能对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产生超常影响。
归根结底,若制造商希望提升竞争力或拓展业务,已不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解决问题。相反,必须通过应用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重构生产模式,既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又增强对新型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