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烈焰银花,“焊”出锦绣年华

工人日报       2017-12-22

劳模档案:郑晓明,男,1963年12月生,安徽人,中共党员,高级技师,2004年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洛嘉杯”焊工技能大赛冠军;2004年获人社部“全国技术能手”;2004年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005年获“重庆市劳动模范”;2007年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能带头人”;2010年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622战略争光奖”;2010年获人社部“中华技能大奖”;2012年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能大师”;2012年人社部聘任为“担任国家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2012年聘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广大劳模和工匠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对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做出表彰,重庆大江工业公司的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无上的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郑晓明工作室的11名骨干成员说,当前的成绩得到了认可,给工作室乃至公司员工都打了一剂“强心针”,未来我们还将不断突破,在岗位中发扬“工匠精神”,争取做出更大成绩。

38年坚守,初心不忘

1963年12月,郑晓明出生在安徽凤阳,父母都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工人,1970年,随着在安徽的工厂搬迁,只有六七岁的郑晓明跟随父母来到了山城重庆。

1981年,年仅17岁的郑晓明刚走出高中校门,就追随父辈的脚步进入了同样隶属于兵装集团的重庆大江工业公司,当起了模型工。年轻的郑晓明为了收入能多一点,便拿起了焊枪,没想到这一拿就是30余年。

“刚开始是负责公司的管道焊接,因为年轻,我并未把这份职业放在心上,后来因为一件事,让我彻底转变了。”郑晓明回忆道:记得当时是上午10点多,公司的天然气管道破裂了,我与另外7个人一同参与抢修,公司要求在中午12点前修好。

“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修,破裂处的管道全部焊接好,可是天然气一通,我负责的部分出了岔子,让下班的工人们开不了火,做不成饭,对我们是怨声载道。”郑晓明说,当天原本下午2点钟开工的工厂,硬是因为天然气的原因推迟了半个多小时。“自此之后,我便下定决心,要把焊接做精做细。”

自此之后,郑晓明似乎是换了一个人,开始不断地向老师傅们请教,焊接的角度、方式等。经过三四年的磨练,他已经是工厂里小有名气的“电焊能手”。

他把自己喜欢的行业变成了事业,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为此,他也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2009年,他获得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殊荣,2010年,又获人社部“中华技能大奖”。

此外,作为一名技能大师,他还将自己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身边的同志。据不完全统计,他已经带了百余名徒弟,为公司培养了众多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

2011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牌,成立了“大江工业公司国家技能大师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也是该公司建立的第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

“6789”组合让荣誉满墙

大江工业主要产品有特种装备、专用汽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焊接操作是公司产品重要技术和关键质量所在。而工作室领衔人郑晓明正是大江工业乃至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焊接技能领军人物。

“我们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公司新产品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郑晓明介绍,目前,工作室的骨干人员共有11人,其年龄结构为“6789”即60后、70后、80后和90后,都是业界精英人才。他还说,不仅如此,团队里还有3名女焊工,她们都是高级技师。

“女焊工越来越少,我们可能是公司中的最后几名女焊工了。”该公司女焊工向红梅说,电焊产生的火花,落在皮肤上就是一个水泡,很多焊工还因此患上了皮肤病,并且恶劣的工作环境让很多男孩都吃不消,更别提女孩了。

尽管如此,交谈中,3名女焊工还是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工作做到极致”,而工作室的其余几名男焊工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团队中的“理论家”黄胡林坦言,整个工作室在郑晓明的带领下,不断攻坚克难,让“中国制造”在国内外都露了脸。他说,“9.3阅兵”、白俄罗斯庆祝独立日阅兵都有“大江造”亮相。“电视中看到从我们手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外的大舞台上亮相,其自豪感真是无以言表。”黄胡林说。

自豪的背后是付出。据了解,为了制造出满足白俄罗斯阅兵要求的装甲车辆,工作室的骨干人员,春节都没休息几天,早早地来到了工厂,研究焊接工艺改进,经过1个半月的加班加点,团队将一套已经闲置了七八年的焊接设备进行改进,成功将“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技术运用到了高强度装甲板上,成了这一领域的“首吃螃蟹者”,让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同时,在该工作室的墙壁上放满了诸如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技能大师聘书、巴南区建设模范、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及各种比赛获得的个人和团队奖状、荣誉证书等。

对此,该公司的一名负责人自豪地说:“工作室除郑师傅外,其余成员获各种称号累计有六七十项,今后,我们还要把另外一面墙也用来放奖状,这面墙已经放不下了。”

砥砺前行,再踏新征程

“工作室挂牌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辐射作用,与高职院校联合为企业培养人才,对外开展培训、技术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义务。”据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室曾开展了多项人才培养和公益类培训项目,例如2015年和2017年分别与河南焦作市冶金建材高级技工学校和重庆高级技师学院联合进行教学培训工作,为大江重工河南焦作基地和重庆水泵厂培训100多名焊工,承担过两个多月的巴南区万人农民工焊工培训项目等。

同时,郑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行采用“项目制”,这是由于工作室成员散布在公司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岗位工作,为确保工作室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采用成员固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定期小结、讨论的方式运转,并且成员均无津贴补助,只是在攻克项目后,公司会有相应的奖励发放。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郑晓明看来,他已经55岁了,前半辈子已经获得了行业内的各项荣誉,现阶段最要追求的是,如何在岗位中发挥最大价值,力所能及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和培养更多人才。

目前,如何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已经成了郑晓明及其余几名老“匠人”经常思考的问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工作室中还有几个优秀的年轻人接班。”郑晓明说。

“取得成绩,得到认可固然可喜,这既是光环,也是压力。”工作室中的两名90后说,他们现在还比较年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未来将继续努力,从老一辈的“工匠”手中接力,将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这次获表彰就是我们的新起点。”

焊接之家转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焊接之家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键词:银花, 烈焰, 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