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零件“缝合”大师
导弹,国之利器,捍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全,每一次发射升空,都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导弹部分零部组件的连接,需要高质量的焊接,某一个焊接点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导弹的发射成功。王锋用一把氩弧焊枪使导弹的各零部件缝合得“天衣无缝”,实现完美升空发射。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焊接大师和高级技师,今年36岁的王锋精于氩弧焊技术,长于复杂零件高难度焊接任务。15年来,他几乎参与了二院所有型号的焊接任务,成为车间手工焊的“第一把焊枪”。
湛蓝的弧光闪烁,所过之处,一道平整均匀的银白色焊缝将两个零部件融为一体。
放下手头的活儿,王锋说,航天产品因其特殊性,讲究零缺陷。许多复杂零部件无法用自动化焊接机器完成,只能依靠手动焊接。而质量的严苛标准,对他们这些操作者的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某壳体的焊接是困扰他们283厂钣金焊装车间的一大难题,被称作那些年最难干的活儿。由于产品是特殊材质,焊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气孔、夹渣,形成焊接缺陷,以往的焊接合格率仅能达到30%。接手这项任务时,王锋也深感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要么一次成功,要么产品报废,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近1年的时间里,王锋反复开展焊接试验。为了实时掌握焊接熔池的变化,焊接时眼睛必须死死盯住焊点,一条焊缝下来3分多钟不眨眼,当熄焊的一瞬间,眼睛一闭眼泪便哗哗往下流。
“焊接讲究心到、眼到、手到,手眼配合很重要。”王锋一遍遍地琢磨、尝试、改进,终于找到了诀窍。经过王锋的不断改进,焊缝越来越漂亮,而且质量过关。经王锋之手焊接的上百件壳体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件质量问题,合格率达到100%。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王锋干活特别精细,每次焊接前,他总是把工装平台仔细的擦拭干净,把待焊零件一丝不苟的打磨刮净,他焊接用的手套永远是雪白的,他的工作服上从来看不到一丁点的油污。他说,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凭着这股严谨认真的态度,这些年来,他先后攻克了多项高难度任务,一些焊接任务在283厂里只有他才能够完成,成为车间公认的焊接“第一人”。
既然成为“第一人”,肯定有过人之处。
王锋的多位同事说,王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将多个直径4毫米(手机充电线大小)、壁厚只有0.5毫米、不同弯曲形状、易变形的不锈钢管路焊接在一起,焊缝要求达到航天一级焊缝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并且控制变形,让直径2毫米的钢球顺利通过。
技术过硬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王锋做事始终讲究“用心”和“恒心”合而为一。据王锋回忆,在某次项目攻关时,为了确保质量和效率,他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2点,整整18个小时,除了匆匆吃盒饭的时间,就是持续不断地工作。
任务完成后,他和车间工友一起去吃宵夜,从来不喝酒的王锋,竟然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大家都很惊讶。王锋却不好意思地说,“忙晕乎了,一整天忘喝水,茶水太烫,我渴得慌。”
王锋不光在283厂内很有名气,许多企业和研究所也都纷纷找上门来,为的就是请王锋协助焊接一些复杂产品。
某重大工程项目中,负责总体设计方案的研究所曾与多家单位进行接洽,最终将产品加工任务交给王锋所在单位,其中王锋过硬的焊接技能在其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3年,王锋在国际焊接大赛上展示了中国真功夫。那年8月,乌克兰第十届国际焊接大赛在黑海明珠敖德萨市如期举行。来自中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64名行业顶尖选手参赛,王锋便是其中之一。
对决赛当天的情形,王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在一个广场上,一间间不足6平米的比赛操作间紧密相连,围成了一片正方形的比赛场地,将赛场内外隔绝。王锋的比赛时间段是中午12:30-13:30分,现场气温已攀升到30多度。
“当时,我身穿一身天蓝色焊接服,一边快速做着焊接准备,一边飞速思考着焊接时可能出现的状况,装配、固定、打磨、焊接,一环扣一环……”王锋回忆道,当时,酷热的天气,紧张的比赛,使他全身湿透也浑然不觉。
他说,第一次踏出国门参加国际大赛,除了经验不足,他还要克服与主办方及裁判语言不通的困难,同时国外的焊接技术标准、比赛规则与国内不同,焊接装备的差异使得他应对本次比赛的难度大大提升。
钨极氩弧焊项目是大赛的大热门,该项目一直是国外选手的传统强项,中国选手想要脱颖而出获得名次难度很大。但最终,王锋摘得了亚军。
在王锋看来,“一个好的环境对于梦想的实现很重要,航天给了我圆梦的舞台,让我的梦想照亮现实。”这些年来,王锋取得了很多荣誉和成绩,但他始终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