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院士之师”孟广喆,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生倾情献焊接!

天津大学       2017-03-29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回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经历时曾提到:“孟广喆教授的‘热力学’,每周必考,使学生不得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孟教授讲课语言生动、透彻深刻,尽管他对学生要求极严,但大家对他都很尊敬。”

       今年是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孟广喆先生诞辰110周年,孟广喆先生是院士之师,也是天津大学最早的九名博导之一。孟广喆先生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天津大学任教,他是弟子心中的楷模,也是为师者的榜样。孟广喆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他身上所体现的天大老一辈学者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天大人奋勇向前。

       孟广喆1907年3月生于北京。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费留学美国,1932年11月取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回国,次年受聘于南开大学任电机系教授。孟广喆教授初到南开大学任教时,看到日本军队经常在校园内实地演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学校正常教学和工作。他对此义愤填膺,在课堂上声讨日本鬼子的罪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孟广喆教授抱着决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只身长途跋涉,奔赴大后方。1937年10月,他路经香港、长沙、汉口、重庆到达昆明,克服了沿途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出任西南联大机械系教授,成为该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的著名教授之一。抗战胜利后,孟广喆教授重返南开大学任该校工学院院长、机械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孟广喆教授调入天津大学,先后任天津大学机械系焊接教研室主任、天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孟广喆教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焊接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天津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生、教师和科研骨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孟广喆教授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期间承担了材料力学、应用力学、汽车工程、机械零件、发电工程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效果好,受到张伯苓先生的赞赏。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回忆在西南联大的学习经历时曾提到:“孟广喆教授的‘热力学’,每周必考,使学生不得不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孟教授讲课语言生动、透彻深刻,尽管他对学生要求极严,但大家对他都很尊敬。”

       在天大执教期间,孟广喆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严厉”。他有一个著名的“开平方乘10”的公式,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开平方再乘以10,如果能达到60分就算合格。也就是说,考试成绩36分就达到了合格的水平。
 

       在创办天大焊接专业的过程中,孟广喆教授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坚持试办一届焊接专业专修班,取得经验再办本科。1952年9月第一届两年制焊接专业专修生入学天大,这是中国高校以焊接专业名义招收的第一批学生。1954年,49名焊接专修科学生毕业,直到1955年,孟广喆教授才开始招收焊接本科生。
 

       上世纪50年代专业建设初期,讲课的教材主要采用的是原苏联的教材。孟广喆教授突击自学俄语,在一年中翻译了米哈依洛夫的《焊接金属结构的制造》和尼古拉耶夫的《焊接结构学》等参考书,其中《焊接金属结构的制造》翻译本后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孟广喆教授亲自给学生主讲“焊接结构学”,编写课程讲义。天津大学档案馆中保存着孟广喆教授四册“焊接结构学”课程讲义的珍贵手稿。泛黄的纸张上,孟广喆教授刚劲有力的字迹清晰可见,插图的注释十分详细。其实,孟广喆教授的所学专业并不是焊接,但当时情况特殊,他迎难而上,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焊接结构”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天津大学焊接专业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专业之一。同时得到批准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孟广喆教授也成为天津大学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九位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1982年,他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单平,单平是天津市的第一位焊接专业工学博士,后来成为天津大学校长。
 

       1984年,孟广喆教授在他从事教育工作52周年之际,从自己个人积蓄中捐款一万元设立了“焊接技术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焊接专业教师(后改为青年教师)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年校庆前颁发一次。
 

       孟广喆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焊接结构强度和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多项获得国家经委、教委和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1958年孟广喆教授领导焊接结构组团队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1200吨的焊接宽板拉伸试验机,该试验机的设计、安装与调试都是天大焊接自行完成的,该试验机为大型焊接接头性能试验研究提供了可能,为国家九江大桥焊接工艺评定做出了贡献。
 

       在孟广喆教授、霍立兴教授等的主持下,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中一流的焊接结构实验室,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具有相当水平的焊接结构研究队伍,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攻关项目以及国家基金资助的基础理论项目,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在孟广喆教授的带领下,天大焊接率先开展了焊接结构低温脆断的试验研究,与通用所、兰石所、化机所等单位合作,采用自行设计、制造及调试1200T脆断拉力机,进行宽板拉伸试验,开展了“焊接应力与变形”、“低温钢断裂韧性”、“九江大桥用1.5MnVN钢断裂韧性”、“压力容器安全性和缺陷评定标准”等焊接结构强度与断裂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焊接领域影响颇大,由此天津大学焊接实验室成为焊接结构脆性破坏试验基地。“焊接结构的强度与断裂”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FG-43球罐用钢断裂韧性的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孟广喆教授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他的同事霍立兴回忆说:“70岁高龄的孟老仍然坚持自己开试验机,天气很热,孟老就穿个大背心,汗流浃背,但是劲头很足,出了数据大声喊着让助手记录。文革之后,《焊接技术》杂志复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孟老关于宽板拉伸的研究结果,可见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终止。”
 

  1989年6月20日,孟广喆教授与世长辞。遵照先生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入了天大敬业湖,他的精神不会终止,他永远与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同在。

关键词:桃李, 讲台,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