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关于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考

城市怎么办       2019-07-29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城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城市交通“行路难、停车难”,即交通“两难”问题,已成为众多城市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城市病”,甚至可能是一个“绝症”。现在几乎还找不到一招致胜,或者几招致胜的破解之策。如何缓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已经成为城市党委、政府的难解之题和必解之题。 一、何谓“城市之路” 1.何谓“公路” 按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按技术等级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公路为车辆出行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的综合服务。公路建设项目,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综合考虑建设、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和安全、环保、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综合效益最佳方案。 2.何谓“城市道路” 按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建设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既要保证道路服务质量,也要兼顾道路建设效益。城市道路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3.何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狭义的轨道交通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悬)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随着都市圈、通勤圈逐渐形成,“城市外的铁路网”和“城市内的轨道网”产生渗透与融合,广义的轨道交通包括干线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五张网”。 城市轨道交通可采用地面、地下、高架等敷设方式,线网应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相衔接。推进“五网融合”,首先要在规划层面上进行统筹,多部门合作,多重性质并存,合理选择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做好沿线土地预留和控制;其次要制订市域铁路的技术标准,探讨改造普通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可行性;最后要研究不同层次轨道的共轨、过轨、枢纽换乘建设方案,助推“一网化”运营管理。 二、何谓“城市道路有机更新” “城市道路有机更新”是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突破口。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先后实施了“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两口两线”等一系列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并以此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 1.注重城市道路的五大功能 道路整治不能就道路论道路,道路功能不能就交通论交通。要坚持“交通先行、综合开发、三效合一”的原则,在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城市道路的绿化、文化、商贸、开发功能,实现五大功能最大化最优化。 2.坚持城市道路有机更新的“六带”方针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整治,把道路建设整治与沿线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切实抓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截污纳管、绿化彩化、“上改下”、立面整治、背街小巷改善、支小路改造、河道整治等工作,彻底根治沿线环境“脏乱差”现象。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保护,按照“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切实搞好道路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和展示,保护好道路沿线各种历史文化遗存,修复人文生态,传承历史文脉。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改造,把道路建设整治与沿线“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改出一座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人民生活的“新天地”。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建设,把道路建设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道路硬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河道净化、住宅美化、管理细化”的要求,营造整洁、有序、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开发,通过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各道路建设主体要成为“自我借贷、自我建设、自我经营、自我还贷”的“四自”主体,以便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以“道路有机更新”带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水平,真正做到整治一条、管理一片、提升一域,将每一项道路综合整治工程都打造成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 3.实施城市道路有机更新的“五改”策略 坚持“四改六”。能“四改六”的道路尽量“四改六”,不能“四改六”的道路要尽量增加非机动车道宽度和人行道路幅;能渠化的道路要尽量渠化;能建过街设施的道路要尽量建过街设施;能设置港湾式车站的道路要尽量设置港湾式车站。 坚持“白改黑”。要把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黑色),以达到环保、防尘、降噪和增添行车舒适性的效果,也有利于提升沿线住户、商家的生活、营商环境。 坚持“绿改彩”。要在增绿的基础上推进增彩工作,通过在绿化带、屋顶、墙体、高架桥等处栽种不同造型的多彩植物,体现季节变化,提升环境品质,增强视觉冲击。 坚持“暗改明”。围绕景区景点、商业街区、入城口、标志性建筑等重点区域,编制亮灯规划,发展“夜间经济”。按照“品质之光、功能之光、特色之光、科技之光、生态之光”要求,真正做到亮得得法、亮得有效。 坚持“上改下”。为减少视觉污染,改善道路交通,原则上能“上改下”的架空线,必须一次性“上改下”;确实不能“上改下”的架空线,也要做到拆除废弃的电力杆线、合并能合并的电力杆线、移位能移位的电力杆线。 三、何谓“城市动静态交通” 现代城市交通理论把交通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动态交通是车辆行驶问题,静态交通是车辆停放问题。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盘考虑动静态交通的相互协调,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1.关于城市动态交通问题 主要思路:解决杭州城市动态交通问题要在城市三大交通体系建设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即在城际交通上构建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让远道而来中外游客和市民进得来、出得去;在市区交通上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让广大市民通过公共交通能及时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节点;在市民短途出行上,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让市民能骑公共自行车出入5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圈、商业圈、工作圈。 重点举措:一是加快形成轨道交通体系,坚持“线跟人走”与“人跟线走”相结合,以“线跟人走”来解决城市繁华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以“人跟线走”来疏散城市核心区的密集人流。二是继续完善公共汽(电)车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公交车的准点率与平均车速,让公交车真正快起来、准起来、优起来。三是将出租车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及出租车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四是持续打造城市慢行交通体系,高度重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与快车道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五是做精做优水上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水上黄金旅游线,开通“水上巴士”线路,既发挥公共交通补充作用,又营造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六是做大做强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运作最好、受益人群最多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自行车的物联网水平,减少来自互联网自行车的无序冲击。 2.关于城市静态交通问题 主要思路:坚持“快还老账、不欠新账”“保增量、挖存量”的思路,打好“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的组合拳。中心城区以促进停车产业化发展为重点,推广“公建民营”模式,提高公共停车场(库)泊位共享效率,逐步改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周边停车难问题;外围城区以完善轨道交通站点的P+R停车换乘系统建设为重点,构建与轨道交通出行模式相匹配的停车系统。 重点举措:一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停车位配建标准。在对停车供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通过地下空间综合、系统开发,提高现行配建指标值。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停车产业化。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结构合理、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停车产业化模式。三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广“共享车位”模式。统筹规划路内车位管理,提高公共停车场运行效率,推动车位“私有共用”,将分散的停车信息和闲置的车位资源精准匹配。 四、何谓“四管齐下缓解城市交通两难” “行路难、停车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缓解城市交通“两难”,就必须确立规划、建设、管理、人的素质“四管齐下”理念。 1.坚持完善规划。只有坚持“保老城,建新城”,变单中心结构为组团式、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变“摊大饼”为“蒸小笼”,推进“两疏散、三集中”,即疏散主城区建筑和人口,推进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城市新区集中,才能从规划层面上彻底改变城市交通摆钟式的潮汐现象,才有可能根治城市交通“两难”问题。 2.坚持加快建设。一方面,坚持地面交通与地下交通建设并重、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并重的理念;另一方面,坚持道路设施与停车设施建设并举、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并举的理念。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总长645公里的“两绕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建设,早日实现主城、副城及组团“45分钟时空圈”;加快新建400公里轨道交通,亚运会前形成13条线路、总长度516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早日实现10城区全覆盖。 3.坚持严格管理。构建“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区两级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效能交通管理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交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民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作用;在注重依法管理、从严管理、长效管理的同时,做好智能化管理、社会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特别是要认真总结“城市数据大脑”精准治堵经验,利用大数据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交通治理新模式。 4.坚持提高人的素质。要缓解城市交通“两难”问题,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也要提高人的素质。无论是行车人对行人的礼让,还是行人对行车人的尊重,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因此,必须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绿色出行意识、安全交通意识,引导交通参与者养成“文明行车、文明停车、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城市交通;汽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