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大势所趋,更是绵阳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今年初,绵阳市印发了《绵阳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绵阳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布局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斌表示,《绵阳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接下来,绵阳市将重点围绕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等任务,全力以赴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中,除了重点在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化工、建材、服装、印染等行业,开展存量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还着力依托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工厂(车间)、智能生产线建设。 如何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绵阳市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关键环节,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装备研制和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整机成套智能装备,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化装备产业。同时,发挥科技优势,整合创新资源,重点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攻关。 “试点示范建设,不仅将有力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还能带动发展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全市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崔斌说,为此,绵阳市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 具体来说,围绕绵阳市将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努力将10个工业园区打造成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每年选择10个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和案例。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除了加强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外,还将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兵装集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通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实现绵阳市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作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身处绵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绵阳企业做好技术支撑。”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制造事业部伍凌川坚定地说,我们将加强与地方合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共同推进绵阳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发展,为绵阳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作出贡献。 站在高处,方能谋得长远。瞄准先进制造业,绵阳正步履铿锵,从“制造”迈向“智造”,在转型中加速升级。 瞄准先进制造工业企业频频发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加速融合,近年来,绵阳市在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和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化工、食品等基础条件较好、需求强烈的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成效明显。 在绵阳,企业纷纷瞄准先进制造业,立足于自身需求,寻找合适的“发力点”,长虹、九洲、雅化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旭虹光电、经纬达科技、六合锻造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兵装集团58所、长虹智能、鼎鑫智能等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日趋成熟,为绵阳市智能制造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和环境要素约束加剧等因素影响日益加大,绵阳市制造业必须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由“制造”转向“智造”。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先进制造业态,并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 在“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目标下,绵阳市动作频频,企业也在发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智能制造应用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也明显提升。 举例来说,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彩电数字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项目,采用“Cell+流水线”的方式建立电视机生产试验线,导入智能物料配送线体、自动装箱、封箱、码垛等自动化设备,建立智能制造信息平台,实现设备与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系统软硬件的整体联动、协调,满足未来产品个性化定制需求。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最多实现12种产品混线生产,产品不良率由1.5%降至1.1%。”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咨询顾问刘永亮说,同时,生产效率提升20.5%,能源利用率也提升11.7%,平均单台能耗费用由1.06元降至0.94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绵阳鼎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四川高达科技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认定为绵阳市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年1月,四川长虹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绵阳鼎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目前,绵阳市拥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9户,其中,国家级11户,省级8户;拥有(含在建)智能生产线40条,智能车间20个,智能工厂8家。其中,7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项目,21个项目列入四川省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省1.8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值得期待的政策支持 1、主动对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战略、规划,积极争取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绵阳市智能制造产业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智能制造创业投资领域。 3、鼓励金融机构对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加大信贷支持,支持智能制造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生产型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购买设备,实施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