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互联网政务应用新阶段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微信公号       2019-03-18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各地探索推广一批有特色的改革举措,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不断提高”被写入对去年工作的回顾部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置、战略部署下,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推进,从各级政府部门网站的开设、政务新媒体的建立,到网络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从信息发布、政务公开、政务舆情回应,到政务服务,我国互联网政务应用勇猛精进、风生水起,进入到了发展新阶段。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推进互联网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大部署,也是党和政府应对互联网时代新特征、新趋势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已成世界最大舆论场。 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有利于个体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特别是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平台的崛起,带来了话语权的均等化,使得社会各阶层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发表观点、表达意见诉求,舆论传播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对多传播。互联网众声喧哗,这给舆论引导及社会治理带来挑战。 顶层设计上,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政府网站发展指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域名管理的通知》《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等文件,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做好政务公开、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做好全面部署。在国家层面进行的这些推进工作非常必要。 平台建设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纷纷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务头条号、政务短视频等纷纷建立,不但开辟了互联网舆论及便民阵地,也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上,目前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79万个,2018年首页文章更新量1543.2万篇。政府微信城市服务累计用户数达5.7亿、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3.82万个、政务头条号7.81万个。另外,抖音发布《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抖音政务账号5724个,2018年共发布25.8万个短视频,累计获赞43亿。这些数字每天都在增加,形成了政务公开万花齐放、万马奔腾局面。 政务舆情回应上,过去,遇到突发舆情事件,个别地方政府部门采取鸵鸟政策不回应,往往无法有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甚至造成舆情发酵。《〈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等文件对舆情回应工作原则、责任主体、响应时间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社会关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及时主动参加吹风会,表明立场态度,发出权威声音”等,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众声喧哗中第一时间听到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为进一步掌握网络话语权、引领主流舆论、稳定人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让政务宣传入脑入心 研究显示,表达方式上,政务新媒体已经从侧重单向权威信息发布的第一阶段,正在向发布灵活多样、双向交流互动信息的第二阶段转变。许多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从最初的陈旧、刻板,变得新颖、灵活,有效推进政务宣传入眼入脑入心。 3月8日,广东佛山顺德区公安局官方微博@顺德警察发布的“警察蜀黍为宣传化身女装大佬”短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圈粉无数。视频中,一名警察扮演嫌疑人,为了增加宣传效果“男扮女装”。在视频的最后,警察现身为“男扮女装”戴上手铐,提醒网民网络交友需谨慎防骗。 截至3月11日,该微博点赞超1万次,评论3544条。不少网民表示,用这样轻松有趣的方式普及防骗知识、给大家提个醒,非常新颖有趣。再如今年2月@恩施交警的春运版《生僻字》,将春运交通安全与网络流行歌曲相结合,提醒旅客注意交通安全。目前该视频已收获255万多次点赞,近10万次转发和6.8万条网民评论。 更重要的是,政务新媒体在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 2018年9月,“让民营企业退场”杂音沉渣泛起,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刊文《私营经济离场?谁开历史倒车,谁就是与人民和国家为敌!》阅读量迅速达到“10万+”,并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文章有效驳斥了“让民营经济退场”的论调,重申了我国“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对于稳定民营企业预期、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十分及时、解渴。 可以发现,如今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权威信息发布及时,政策阐释到位,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要求,做到了既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又适应政府工作特点,正在成为政府工作的权威信息源和相关舆论的重要引擎。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当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互联网政务应用的重点方向。互联网在服务群众和企业、监督政府、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被写进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中央对“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3.94亿,占整体网民的47.5%。目前我国已建成31个省级政务服务平台,30多个国务院部门建设开通了部门政务服务平台。如贵州省“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汇聚了214个政府部门和机构部署的715个应用系统,实现全省政府数据统筹存储、统筹共享,开通了诸如省交管局的预约检车服务、省教育厅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认定服务、省工商局的企业设立、变更登记服务等114项网上可直接办理业务,打通了连接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再如一些政务新媒体,也开设了政务服务功能。如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官方微信公众号“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畅行中原”推出汽车票购买功能。官微除了具有实时路况、天气、行车安全、绕行路线等交通资讯外,还能查询购买河南省各地市汽车站发售的车票,只要轻点手机即可快速购票,真正成为群众出行的“移动导航仪”。再如,浙江省温州市司法局开设的政务微信“人民监督员在线”,推出案件监督、在线举报等功能,畅通了人民参与监督的渠道,展示了阳光执法的形象。 此外,县级媒体融合中心在基层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有观点认为,媒体融合新阶段将是媒体与政府、一切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在推进县级基层政府政务服务方面,应抓住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大潮,将当地政府便民服务,如当地信息发布、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信息以及政务办事、投诉互动、登记缴费等功能融入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县级智慧政府服务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应用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