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缓解交通“两难”:从打造市区短途高效出行交通体系开始

中国城市报       2019-02-25

近年来,中国交通呈现出城际交通越来越快、城市交通越来越堵、地上车堵、地下人堵等显著变化。城市的交通问题兼具了“发展中国家”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交通系统管理双重特点,比发达国家更加复杂。 城市为什么形成交通拥堵?目前,一些城市内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失衡、城市道路交通流运行状态失稳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形成。解决前一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交通供给(优化路网结构)、减少交通需求、提高通行效率(交通系统管理);解决后一问题,需要减少交通干扰(交通秩序管理)、提高应变能力(交通应急管理)。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城市交通系统供需平衡,最核心的是机动化交通模式问题。理想的中城市交通国模式即公交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为主体,步行、自行车、小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协同运转的绿色交通体系。 然而,许多城市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现交通系统供需平衡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大规模道路设施建设被动适应交通需求的增长,主要依靠收“交通拥堵费”、限制购买小汽车、小汽车限号通行等治“表”的交通政策,缺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居民选择绿色、低碳、高效的交通方式等治“本”的策略。 道路网络规划建设方面,存在重视大路(快速路、主干道)建设,不重视道路网络功能的完善,次干道、支路密度不足,联通性差,交叉口通行能力低,道路网络整体功能与运行效率低的问题。 公交网络系统方面,经常存在公交定位低,公交线路功能不清、等级不分,公共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覆盖率不能满足要求,公交站点间距太长,主要道路公交线路过分集中等问题,造成主要道路上公交线路集中,吸引客流增加;线路增加,吸引客流增加的恶性循环。 笔者建议城市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缓解交通拥堵。 首先,要提高交通需求的合理性。第一,要控制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开发。从源头上减少城市交通需求总量:推动城市形态的合理化,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以多中心、组团式的形态为宜。优化土地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功能以混合型为宜,不提倡功能过度集中的居住区、工业区、政教区、金融区等大区域建设。第二, 优化与控制城市交通结构。形成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合理交通结构。采用“政策引导+出行规律”的控制方式,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引导,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效率的前提下,形成城市低碳交通系统结构。 其次,提高交通供给的有效性,加强规划与建设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在市区交通上,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让市民通过公共交通能及时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节点;在市民短途出行上,构建城市慢行交通体系,让市民能骑公共自行车出入5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圈、商业圈、工作圈。 同时,要提高交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效率优先”。在经济上加大对公交的扶持,即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公共交通倾斜,道路使用与管理上对公交优先,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在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优先考虑。(本文根据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高杨斌在无锡市新吴区政协产城融合专题研讨班上的讲座整理)

关键词:交通“两难”;交通体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