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上海汽车制造业低碳发展向国际巨头学什么

澎湃新闻       2024-01-09

近年来,“双碳”工作连续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汽车制造作为行业集大成者,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能源消耗大,其发展路径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具有支柱性和载体性的双重特点。作为中国汽车制造的“心脏地带”,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汽车制造行业“双碳”路线图尚在酝酿的背景下,上海汽车制造业有必要借鉴全球汽车制造领头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行动和经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探索和体制机制革新,以实现产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应对“双碳”,全球汽车制造领头企业主动开展变革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5家汽车厂商纷纷发布“脱碳时间表”。尽管实现方式、具体策略和时间节点各异,但其核心战略基本趋同,即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核心,产品研发与涉足基础设施投资为推进剂,多产业多领域协同为催化剂,政策导向与市场低碳转向为调节剂,逐步实现企业角色、价值链、组织运行方式、供应链布局的全面变革。

企业角色变革

具体是指产品开发和设计、材料选择和生产流程、制造工艺改进这三方面的革新,让企业自身成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源。例如,奔驰汽车回收工厂采用湿法冶金技术,将报废电池回收率提高至96%;捷豹路虎尝试氢燃料技术研发;大众每年投入约2500万欧元用于投资全球减排项目。

同时,全球汽车制造领头企业还纷纷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积极搭建“车路云网图”一体化生态系统,参与智能网联、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软件产品研发,将汽车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结合出行、娱乐、工作等功能的平台。根据戴尔科技的预测,到2030年,移动服务可能占汽车制造行业利润的30%100%的新车实现互联,汽车价值的50%以上源于电子和软件。

此外,众多领头企业还积极参与新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例如,特斯拉公司正在建设“超级充电站网络”,保时捷投资逾10亿欧元支持风力太阳能发电,通用汽车预计新建2700个快速充电设施。

价值链变革

由于智能汽车的电子架构本质上是云计算与车载计算机的结合体,增量部件配套行业的重要性因此越发显现。随着电子构架的日益复杂,不单单是半导体生产商的价值主张在发生变化,传统一级供应商、主机厂、软件企业、电子制造服务商等也纷纷通过打造自身能力或收购等方式向半导体行业拓展。

在电动化方面,“发动机+变速箱”组合被“电池、电机、电控”全面取代,动力电池已成为汽车制造业价值链上占比最高环节,并逐步向小轻型化、多样化、时长化、环保化发展,充电形式由桩式慢充向快充、有线向无线发展,动能由油电两用、锂电逐步向钠电、氢能源。与此同时,随着零部件与数字技术、绿色材料、轻量制造工艺结合,特别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大规模嵌入,传统汽车配件也需要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组织运行方式变革

全球汽车制造领军企业纷纷将组织运行方式的变革重点放在打造零碳工厂和循环经济上,聚焦供应链可持续性的评估、分销渠道的低碳化以及汽车产品和工业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

汽车销售模式也在向绿色低碳转型,不再通过传统的经销商网络进行销售,而是转向以直销模式+线上订购+展示厅网络相结合的方式,特斯拉正是这方面的典范。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网络,而是通过自有销售渠道与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根据订单的时间和地区安排车辆生产和交付。同时,在一些主要城市建立特斯拉销售展示中心(Tesla Stores),用于展示整车产品和购车咨询。首席执行官本人则亲自担任产品和品牌代言人,定期通过推特与公众对话、互动。

组织运行方式的另一关键变化在于多方创新主体跨界协同融合,共同推进应用场景的落地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探索,例如,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和SAP联合推出Catena-X这一可持续材料追踪和数据共享的 “灯塔项目”,福特、微软、IBMNTT、富士通等137家公司先后加入其中。Catena-X通过构建开放的数据生态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和信息流标准,形成了一个涵盖云平台、数据传输标准、识别系统等元素为核心的数据交换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汽车制造和生产效率,也能避免重复研发与投入,进而提升汽车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供应链布局变革

具体是指将供应链碳核算和管理作为主要减碳衡量办法,基于碳核算标准、碳风险评估、碳合规认证等程序,实现全链减排及供应商遴选,例如,通用汽车要求其全球供应商签署碳中和承诺书,并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与此同时,由于全球极化及马太效应的加剧,特别是以头部企业为核心的先发区域,以区域或国家为空间单元,形成相对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内部供应闭环凸显,而汽车零部件从“发动机+变速箱”组合转变为以“电池、电机、电控”为核心,也进一步导致了供应链扁平化和布局灵活性提高。

借鉴国际经验,上海展开四重协同行动

构建全价值链减碳框架

在合理借鉴上述全球汽车制造领头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积极协同,科学制定具体目标与行动计划,在增加纯电动车型之外,将传统燃油车节能减排、混合动力汽车也作为汽车行业向低碳化过渡的可选方案,出台汽车制造业全价值链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根据细分行业和具体企业制定推进措施、减碳目标、束性指标等,并委托独立评估机构,跟踪各类补贴、积分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还在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推进碳足迹认证标准及规范的出台,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追踪和核算体系,开发碳足迹大数据共享和建模平台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提升全产业链碳足迹评估管理、核算认证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增强全价值链碳排的预测能力。

打造绿色循环生产体系

上海着重以汽车制造企业和产业园区为载体,一是提升企业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嵌入水平,将碳排放纳入实时监控指标,优化汽车制造工艺流程,提高制造行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碳足迹的洞察力;二是出台外购绿色电力和临时激励系统等相关政策,鼓励头部汽车制造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标杆绿色工厂,提升全产业链产能、设备的共享水平,形成汽车制造行业低碳可持续和循环产品设计的规范。

狠抓低碳技术原始创新

由上海市科委牵头,设立汽车制造业低碳创新引领计划,基于碳减排潜力、创新价值、经济社会价值等关键指标,识别重点领域及创新需求;评估卡脖子低碳技术风险,保证创新链、产业链的安全和弹性;整合技术引导和推广目录,将其作为科研经费分配的参照依据。

在此基础上,上海还持续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全球—区域创新合作,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发挥 “穿针引线”的链接功能,从广度、深度、空间上扩容,并加大激励措施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开展一系列战略性攻关项目。

优化减碳支撑服务系统

上海减碳支撑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仍由政府主导。通过抽调相关部门精锐力量,在经信委之下成立能源统筹调配实体机构,负责制造业整体层面上的绿色能源运行和调配,并制定关键低碳技术的规划、融资和建设,推动实现汽车制造与其他行业门类、制造业与能源体系的高效耦合。

同时,上海还积极鼓励有能力或意愿的企业参与充电桩、充电站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予以税收减免,并定期审查设施数量和空间规划,适时调整,合理布局。

此外,上海市推出碳共享规范及财政税收或补助机制,整合个人碳足迹和碳积分体系,打造了与个人信用相关联的绿色评价体系,并辅以多种形式的公益宣传活动,强化公众对绿色产品的识别能力,培养绿色消费偏好和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作者王秋玉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国庆系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凡本站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本站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