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快速、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
8月21日至25日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数量创历届之最。多方正瞄准人形机器人新赛道,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面向汽车制造、医疗、家政等领域,加快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通用性强、交互能力出众等优势,或成为最容易适应世界的机器人。日前,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以应用需求为牵引、以构建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
东华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电子皮肤(e-skin),能够精准感知液体在物体上滑动的信息,并将这一动态行为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输。
机器人公司Figure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02,其在硬件、软件、人工智能系统以及视觉理解能力等方面均实现了显著升级,并已开始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展现其应用价值。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不断拓展,F.02机器人有望为更多行业和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自主机器人和AI的引入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应在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确保机器人技术的安全、高效应用。通过逐步实施、专业监督和员工培训,企业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机器人技术,推动生产力和创新的提升。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策利好令工业机器人赛道投资升温,头部企业的投资将加速技术创新和产能建设,进一步助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面对人形机器人的“热”,行业人士表示应有冷思考,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高五难”需有清楚认知,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需以应用驱动研究。
机器人一直被用于处理核事故和退役发电厂的放射性物质。随着技术不断突破,近期,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计划用机器人处理放射性碎片,而美国国家实验室计划使用数字孪生遥控机器人帮助能源部清理107座核电站。
在过去几年,得益于工业自动化的推动和成本持续下行压力,协作机器人的受欢迎程度飙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0亿美元,未来5年也将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