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系统依赖于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精密运动,对紧凑、可靠制动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KEB Automation凭借其COMBIPERM P1系列永磁制动器填补了长期以来的市场空白,随着04尺寸的推出,该产品线现已涵盖11种不同尺寸,在保持P1系列在机械和工厂建设中广受欢迎的紧凑外形的同时,...
中国连续12年蝉联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产量达55.6万套,服务机器人全球占比84.7%。
CNC机器人技术正推动医疗制造革命,通过精密加工、智能焊接与3D打印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使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器械的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将传统假肢制造成本降低数十倍。
西北大学团队通过3D打印仿生结构实现类人体运动,执行器功率密度提升4个数量级。该技术融合折纸力学与智能材料,有望颠覆传统刚性机器人范式,开启柔性电子新纪元。
SemiAnalysis团队将机器人划分为5个级别(0-4级),每个级别代表不同的能力、应用和经济可行性,并揭示了从预设指令到完全自治的技术演进。这一框架不仅帮助行业理解当前技术发展阶段,也为未来的机器人部署提供了战略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AI与空间计算融合将重构三维物理世界,推动机器人向"脑眼行动"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建议通过开源生态建设提升机器人至L4以上智能水平。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工业与家庭应用前景广阔,但"大脑"短板制约发展,预计5-10年实现大规模商用,市场规模或达10万亿元级。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种新型手持工具,据称它可以让任何人员都能训练机器人,即使是那些没有高级技术或编码知识的人员。该设备被称为多功能演示界面,可连接到协作机械臂上,并允许用户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训练机器人:通过远程控制、通过物理引导机器人或在机器人观察和学习时自己执行任务。
萨里大学主导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突破性的防滑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改善机器人抓取和处理易碎、滑溜或不对称物体的能力。该研究与林肯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以及东芝欧洲剑桥研究实验室合作,首次展示并量化了轨迹调节对人类和机器人防滑的有效性。这项创新有望为从制造业到医疗保健等各...
中国服务机器人凭完备供应链与技术迭代,5月产量121.6万台、出口15.1亿元,日韩热销;扫地机占全球近半,擎朗、普渡等企业加速出海;依托开放AI生态,机器人向餐饮、医疗、养老等场景扩展,人形市场2030年或达8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