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紧迫问题,创新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一项突破性的技术是光化学蚀刻(PCE)技术,它已经出现在电动汽车工业的应用中。我们将探讨这一创新技术如何通过促进生产促进可持续性的创新产品来促进实现环境目标。
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不过,汽车出口大国并不等于出口强国。从产品结构、产销分布等方面来看,中国与汽车出口强国仍有差距,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国际竞争也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实现从汽车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的转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纯电动汽车(EV)材料领域,中国的存在感在增强。日本相关机构对美国特斯拉的1万3428家推定供应商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蓄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占比达到4成,按国家和地区来看,数量最多。为了确保在经济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物资,各国已开始加强监管和扩大投资。在称得上是纯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电池材料领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0.5万辆和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6%和31.6%,市场占有率达32.7%。1至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市场占有率达29%。
对于汽车用户和制造商来说,向电动汽车的过渡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变革。对于后者,电动机需要新的生产线和新的质量控制系统。
中国在2023年1~6月的汽车出口方面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这是继1~3月之后再次超过日本。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整体的25%。除了日美欧汽车厂商撤出的俄罗斯之外,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也有所增加。在中国国内消费疲软的背景下,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影响力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日本旭化成(Asahi Kasei)国市场研究机构Skopos于2022年11月对德国、中国、美国和日本这四个最重要的汽车市场进行了第四次全球“汽车内饰调查”。调查发现各国对购买行为、汽车可持续性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问题持不同意见,揭示了市场之间的主要差异,并描绘了未来的流动性图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将稳步用替代动力系统取代柴油,新技术的趋势不是非公路或者公路混合动力汽车,充电/加油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类似的竞争对手,如德纳、博世和巴拉德,在这两个市场都有业务,镍锰钴(NMC)和锂离子磷酸盐(LFP)电池在这两个领域均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非公路车辆销量预计将从2022年的560万辆飙升至2030年的720万辆,分析公司(Interact Analysis)首席分析师杰米•福克斯(Jamie Fox)认为,全电动车辆的比例将不断增加,这将对电动零部件市场产生影响。
轻量化设计对于可持续移动性至关重要。例如,由具有热固性基体的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制成的驱动轴可以减少对气候有害的排放。然而,这些轴的轻量化设计和资源节约潜力尚未完全实现。在Fraunhofer IAP,自动纤维铺放技术(AFP)用于生产由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新型、非常轻的驱动轴。由于采用...